職場談:外派一定是香餑餑嗎?

在中國公司大舉“殺”向海外、外資企業越來越全球化的熱潮里,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主動搭上外派這條船。從近期效益看,這也許不失為一個迅速增加存款、免費國外旅遊的好機會;從遠期效益看,無論打算繼續留下或者跳槽,這種特殊的“海歸”經歷無疑比單純出國讀書更有含金量,很容易在職業發展前景上獲得加分。

  外派不是大鍋飯

肖強的外派機會源於一次成功的應聘。原來的公司因為被兼併而逐漸邊緣化,做投資管理的他面臨轉行。此時正好有某央企招聘駐非洲項目的財務主管,肖強因為會計專業背景和多年的財務管理經驗被順利錄取。“說實話,當時這份工作最吸引我的就是待遇。以前我在國內的工資是6000元,去安哥拉不但每月在國內工資不低於6000元,還能得到1500美元的補助。我本來學的就是會計,外派會接觸很多境外財務的實務,是個不錯的機會。”

作為財務主管,他的其中一項工作就是給員工發放工資,因此對薪酬福利體系了如指掌。像這種外派項目的員工薪酬,是項目預算的一部分,因此一般都在國內都簽好待遇契約。不同的崗位差別也很大,有的只在國內發人民幣,有的則分成國內國外兩部分。項目經理一般由公司派出一名副總擔任,除了國內的薪金,在國外每月可以得到XX~3000美元。駐地的工程師為公司外聘人員,每月只在國內發10000元人民幣,但是整個工程全部完工後,可以根據項目利潤情況得到分紅,每個工程基本都歷時一年多,分紅在5000~10000美元不等。

該國家的官方語言是葡萄牙語,在國內屬於小語種,學的人少,可公司需求缺口大,所以要在外語院校還沒畢業的學生中預先招聘,一畢業就上崗。願意接受挑戰的年輕人,除了在國內領跟其他畢業生一樣的基本工資,每月還可以在項目現場領到1000~1500美元的補助。至於其他後勤和輔助職位,比如出納和辦公室管理,也都以剛畢業的大學生居多,每個月國內發XX元人民幣,國外發1000多美元補助,對應屆生相當有吸引力。

此外,在項目現場待滿一年,員工都可以申請回國探親,返程費用由公司承擔。當地物價昂貴而且奇缺,因此公司在財務預算中制訂項目現場每人每天10美元的餐飲補助,但在實際花費中會有部分節餘,節餘部分也就成了額外的收入。其他的消費也幾乎等於零,有錢沒處花,基本上工資和補助都全額變成了積蓄。

sunray的情況截然不同。他自兩年前在一家通信行業的美國公司做現場測試工程師,由於公司在國內目前的終端手機設計領域處於領先地位。sunray所在的部門共有6個人基本都長期處於各自出差的狀態。

雖然會被外派到不同國家,但薪金卻沒有明顯變化,仍然跟國內拿一樣的工資。每天有30美元的餐費補助,不過都得實報實銷。“跟別人比,我們只是工種不同、工作場所不同而已,所以沒有其他的補助。”

  外派收益≠薪金收入

看來外派並不都是發財致富的好機會,不同行業、不同性質的企業背景會有相當大的差異。去非洲和去歐洲的工作節奏也區別甚大,你可能會進入前工業時代的“納尼亞”,也可能做一個與全球時時連線的“無時差者”,這份獨特的生活經歷僅僅用薪金是無法衡量的。

肖強所在的項目組是基礎建設,比起國內兩三天一層樓的速度,非洲工程進度可以用“極其緩慢”來形容。其他方面遇到的“接口差異”還遠遠不止於此。出國前公司方說得很明白,在那邊條件簡陋,必須得一個人當一個團隊來用,方方面面都得挑起擔子來。儘管做足了心理準備,但是真的來到當地,肖強意識到,自己對外派困難的想像力真是有限。

財務主管在國內無非是負責做預算、發放工資和核算費用成本,但在這裡,他簡直是財務、商務、外聯、後勤一肩挑,整天忙得不亦樂乎。在國內編制預算的時候已經卯足了勁往高處想,結果落了地才發現,當地物價是國內的10倍,任何日常消費品都靠進口,預算只能重新做。少花錢,成了他工作的最主要目標。由於大多數物資都需從國內運來,向當地管理機關報備材料以便“清關”,是他很重要的一項任務。當地的法律條文比較健全,但是執行系統卻很不完善,經常出現一些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中國公司面臨的並不只是埋頭蓋樓那么簡單,需要跟當地政府建立良好關係,每天與銀行和稅務局甚至交通部門打交道,甚至還要和駐外大使館合作處理一些突發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