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五大“職業病”

儘管在細節上做得非常細緻和具體,但是因為缺乏系統的理論體系,以至於企業的管理難以成體系,最明顯的就是組織職能的不均衡,大部分企業在某一方面管理特別出色,但是其他方面有所偏廢,尤其是在行銷方面,行銷能力薄弱和行銷意識淡漠,這幾乎是中小企業的通病。行銷在企業的價值鏈上占據龍頭地位,這一環不能處理好,是制約企業做大做強的癥結所在。簡言之,組織職能的不均衡的隱患就是直接誘發管理短板效應。

另外,企業的管理難以成體系的明顯特徵就是,在這些企業里,許多規章制度以及管理機制的導入,是因為在問題發生之後才想到的,或才引以重視,這只是停留在“救火”的層面上,其本質是一種反饋控制,而無法做到系統、全面、動態地進行全盤規劃,事先做好各個環節的“防火”工作,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損失。

發展思路缺位

在中小企業,提到企業的發展思路,大部分的中小企業沒有明確的戰略方向,幾乎沒有企業對市場進行研究,如果問及“為什麼不進行市場研究”時,應答的理由比較集中,一般會說“我們已經浸淫行業多少多少年,對行業情況非常熟悉,對行業和市場的研究都在腦子裡”;或者“我們的企業很小,市場空間足夠大,哪怕幾乎是微小的市場份額,也足夠我們發展十年以上”。

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是仔細回味一下,一個企業沒有明確的發展方向,且不說是停留在“坐商”的思想意識上,就從形成內部協同效應的角度來看,我們也不禁提出很多質疑,沒有方向,怎么來確定和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以確保持續發展?怎么來確定階段性的戰略目標?每個部門的考核以什麼為主線?部門間協調的原則怎么確定?一言以蔽之,整個內部管理如何能協同起來,也就是說,企業的管理無法走出混亂的狀態。舉例而言,假設在發展思路缺位的情況下,企業有三個不同的業務單元,孰輕孰重,只能是以短期的利潤指標、抑或財務指標來考量,這也是中小企業最為慣常的考核方式,而這種思路恰恰就是“管理近視症”的症狀表征。

制度不重要

在中小企業,制度流程檔案不系統、不健全是不爭的事實。中小企業在制度建設上有很多先天的不利條件。

譬如,中小企業的組織架構因為組織快速的成長而經常調整,以及戰略方向因為外在市場不確定因素太多,對企業影響很大而經常調整,以致企業的制度和流程的適用性經常發生變化。加上中小企業缺乏管理制度和流程的人才,也沒有專門的部門或職員負責,更加導致制度和流程的適用周期的縮短。如此種種,從表象上讓當局者感覺中小企業不需要制度和流程。從這個角度來看,相對大型企業而言,制度和流程對於中小企業而言沒有帶來多大的管理效益。但是,相信隨著企業的成長,當企業管理靠經營者親力親為無法實現有效管理的時候,相信經營者會明白制度和流程其實是管理者管理能力的一種延伸。

這還不是問題的根源,制度和流程的集合是體系化的管理框架。沒有這個平台,許多新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就很難套用,很難落實到位。而且先進的管理思想難以在企業沉澱下來,雖然通過經營者的一時說教,可以起到一些即時效果,但是這些寶貴的經驗和方法會隨著這些人員的流動而流失,不能在企業內傳承和發揚,至少會打折扣。

缺乏制度管理和流程管理,企業內部的行為沒有標準而顯得混亂,從而降低效率,甚至員工會陷入“推一下才動一下”的無序狀態。

缺乏管理最佳化機制

在中小企業的管理改進和管理提升中,幾乎沒有企業將它納入到日常工作的議程當中來,而這恰恰是iso質量管理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其根源,除了一部分企業經營者對管理知識的欠缺,以及缺少專業的管理人才以外,中小企業存在的以上幾個共性的問題也是其主要原因。在實地調查中,幾乎沒有一家企業有專門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制度和流程,這本身就足以能支撐本節的觀點。而且,企業發展思路缺位,以及管理體系不健全,本身也說明必要的制度和流程體系都只是停留在“打補丁,防漏洞”的層面上,還談不上流程與流程之間的無縫對接,當然也無法談及如何管理“制度和流程”。

當然,也有少數企業通過合理化建議獎勵制度來促進管理提升,但是常常只是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層面,其本質是由下而上來提出建議,很難從系統的角度(由上而下地)來推動整個管理體系上升到一個新台階,因而只能“治標不治本”

 

出處:銘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