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差制約中介發展 網路求職位居第二

一份針對我國勞動力市場中介組織的研究成果日前出爐,以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和中國就業研究所曾湘泉教授為首的研究團隊,經過對北京、上海、石家莊等地近兩年的研究,最終形成了《勞動力市場中介與就業促進》總報告以及14個分報告。報告披露,信用問題已經成為就業中介服務機構尚未被廣泛接納的首要原因。

 

社會關係網成就業主渠道      

 

調查發現,員工通過“社會關係網路”獲得目前崗位的招聘信息的比重最大,效果最好。作為搜尋渠道,人際關係是勞動力市場中介的主要替代,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競爭主要來自於人際關係及其他非正式求職渠道,而不是私營就業服務機構。在認定最有幫助的渠道時,失業人員對社會關係網路的認同度也較高。

 

網路求職位居第二

 

對北京地區公共就業中介個人求職調查發現,北京地區的勞動力市場已經顯示出非常大的開放程度,在北京的外地求職者已占60.0%,本地求職者占40.0%。通過對北京等地區調查發現,5年前和5年後獲取職位信息的渠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中利用網站進行工作搜尋,獲得職位信息的比例上升了8.5%,而傳統的企業招工和畢業分配等方式則下降了11.5%。員工通過網站渠道獲得目前崗位的招聘信息為21.4%,僅次於社會關係網路的27.8%。

 

信用差制約中介發展

 

信用差、信息缺乏、服務針對性不夠等因素制約中介組織對就業促進作用的發揮。信用問題成為就業中介服務機構尚未被廣泛接納的首要原因。調查發現,未曾使用過任何就業中介服務機構的員工占全部樣本的56.6%。員工之所以不使用就業中介服務機構,其首要原因是擔心就業中介存在信用問題。我國目前絕大多數勞動力市場的中介機構,只是簡單的檔案代理和一般的信息發布。不能提供有效的單位招聘需求信息,成為個人不使用就業中介機構的另外一個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