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學生創業的“理性精神“培育

 

關鍵字:大學生創業,創業企業,創業意向再過一個月,“XX創業周暨全球創業周中國站”活動將在上海舉行,每個政府創業基金申請者必須在第一輪申請環節,回答“如果創業失敗怎么辦”。如此既提高了導師積極性,也讓輔導落到實處。

再過一個月,“XX創業周暨全球創業周中國站”活動將在上海舉行,每個政府創業基金申請者必須在第一輪申請環節,回答“如果創業失敗怎么辦”。這個“煞風景”的問題,體現了上海的理性態度,力求避免“泡沫”產生。

先問“失敗了怎么辦”

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和零點諮詢公司的調研顯示,只有16%的大學生對創業完全沒興趣,其他的不同程度上夢想創業,或者已經在為創業做準備。然而這84%的大學生中,真正適合創業的畢竟是少數。

“創業界流傳著這樣一組數據:在美國,每16個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創業精神,在歐洲是每26人,在日本是每36人;而在中國,每200人中還找不到一個。我們既要喚醒這股創業精神,又要負責地告訴他們,創業並不那么簡單。”基金會相關負責人直言。

為了處理好這對矛盾,上海近幾年來已經摸索出一套做法。例如項目申請階段,仔細考察每個項目的資金籌措、團隊組建情況,將一些僅憑“拍腦袋”、不夠嚴謹的“項目”拒之門外;評審階段,每個評審都多問一句“一旦失敗了怎么辦”,使申請者對創業的高風險性有所認識。今年起,本市陸續組織1000名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進入創業企業見習,親身體會創業的艱辛。

愛他,就要潑“冷水”

根據基金會規定,每成立一個大學生創業企業,出資資助的分基金會應作為公司主要股東,參與公司的財務管理、制訂發展戰略等重大事務,必要時可行使“一票否決”權。這種做法一方面確保政府資金合理使用,另一方面也是對創業企業必要的輔導。

不過,這番精心安排往往不容易得到創業者的理解。市科創中心分基金的龔新美老師介紹,有一家得到基金支持的大學生企業,剛接了幾個項目就要求擴大營業面積,多招員工。龔老師和同事們跟創業者分析盲目擴張的風險有多大。公司果然碰到了資金周轉瓶頸,差點交不起場地租金。此後,這家公司專注於提高技術實力,最近成功躋身為某著名社交網站的技術提供方之一,還引起了多家風險投資機構的關注。

不少一線工作人員和龔老師持有相同的觀點。他們認為,創業者大多對風險估計不足,尤其在財務等問題上容易決策失誤,因此及時適當的批評、甚至是“潑冷水”更加重要。

輔導:“人走茶不涼”

近幾年來,本市各相關部門探索過多種創業導師方案,如邀請大型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等給大學生創業者上課,但導師大多工作繁忙,容易使輔導浮於表面。

如何避免創業導師“人走茶涼”?據新中歐創業投資管理公司負責人祁玉偉介紹,他們和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共同推出了“大學生創業接力計畫”。一旦項目獲得科創基金支持,“新中歐”會為其找到合適的投資公司,請該資深投資人作創業導師,導師所在公司對於被輔導企業享有投資優先權。如此既提高了導師積極性,也讓輔導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