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好高騖遠 創業教育遭遇“瓶頸”

自主創業是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新渠道,但記者從滬上不少高校了解到,選擇自主創業的畢業生並不多,很多學校要么創業人數是個位數字要么就沒有人。究其原因,專家指出,一方面是因為創業教育在我國高校中剛剛起步,大學裡創業環境的氛圍還太少;另外也因為不少大學生好高騖遠,對自主創業的實質缺乏了解。
創業教育不能“紙上談兵”
隨著我國高校的擴招,應屆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各學校面臨著很大的就業壓力,學生自主創業就成為拓展就業渠道的新途徑。創業教育也就應運而生,教育部從XX年起率先在全國9所高校開展了創業教育試點,並逐步在各大高校展開。
同濟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的專家指出,創業過程說起來簡單,無非是寫好商業計畫書———找到風險投資———提供辦公條件,但要真正付諸實施卻是個艱苦的過程。對高校來說,創業教育的重點應該放在如何指導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到實際生活,並創造一定的經濟價值,在條件成熟時創辦自己的企業。從這個角度說,目前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還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目前很多高校的創業教育主要還停留在團委舉辦各種創業大賽或是舉行各種實踐活動上。不少畢業生也向記者透露,儘管大家嘴上說“要給自己打工”,但由於校園內創業的氛圍不濃,他們對創業的認識也不深,因此畢業時多數就選擇了找工作。
學生心態影響創業進程
上海交大團委副書記董曉峰老師指出,在創業教育過程中另一個關鍵就是對大學生自主意識和創業心態的培養。目前很多高校畢業生自身的心態素質也制約著他們自主創業的步伐。在他們創業過程中,最容易暴露的幾個問題就是市場意識淡薄、理財技能和合作意識缺乏、管理和商業談判經驗不足。
還有不少人好高騖遠,認為創業就要從事高科技,就要一鳴驚人,不屑於從事服務業或技術含量較低的行業。這也是很多大學生企業難以存活、在兩三年內要么被收購、要么散夥的主要原因。事實上大學生應該樹立賺第一分錢,而不是掘第一桶金的觀念。在創業時,不要只盯著大商機、高科技,而是應該扎紮實實地從基礎行業開始練兵。對策:依託社會實踐加強師資培訓
針對這些創業教育的“瓶頸”,教育部門和各大高校也都開始思考對策。教育部高教司舉辦了創業教育骨幹教師培訓,通過培訓教師再讓他們回到校園培訓學生;指導大學生如何創業的專業性網站———中國大學生創業網也正式開通,還將舉行首屆全國大學生網上虛擬投資大賽。
作為全國首批創業教育試點高校之一的上海交大還專門建立了創新實驗基地和跨學科實驗平台,用來鍛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並聘請創業先鋒人物和專家進校園為大學生講解創業的法律法規、造作模式和成功經驗等,用來“耳濡目染”學生,激發他們的創業熱情。
[相關連結]
創業教育可借鑑國外名校
創業教育在很多國外高校都是一項重要課程。如在斯坦福,學校會不定期地請來創業成功人士、投資家到學校演講,鼓勵有“點子”的學生能夠和風險投資公司合作。因為經常能夠得以和投資、管理領域的高層人物接觸,學生自然而然培養起創業的自信以及長遠的目光。學校甚至還專門設有專利機構的辦公室接受學生的申請。
哈佛等學校還對創業學生給予兩年時間,無論成敗都可繼續學業。這樣靈活的推動政策造就了國外大學生中活躍的創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