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挑戰不可能的極限

 

 目前學生創業公司,要么是有一項堅實的技術,要么是有一個與眾不同的IDEA。王東稱他們屬於後者。
一介書生,夢想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數字英雄”

有人說是比爾·蓋茨、張朝陽的傳奇經歷影響了他們,但他們卻說自己只有一股——

學子創業風雲起

一個MBA+一項技術+一個團隊+一筆風險投資=一個高科技企業。

這個公式倒退幾年,您可能認為是荒謬的,而現在,這是現實。

在清華大學東門外的清華科技園內,有兩座大廈,一座是赫赫有名的清華同方大廈,另一座是清華學研大廈。從去年開始,學研大廈也逐漸吸引了眾多人的視線。因為1999年8月29日,這個大廈里出了一個“清華創業園”,吸納了一批由在校生或剛畢業的大學生創辦的公司。這些公司,有的在這之前就已註冊成立,大多數則是在進園後成立的。創業園的負責人形容這裡是專門為創業公司提供服務的“孵化器”,主要面向高校師生為主體的創業企業。

在這之後的半年,清華創業園和這些學生公司一起開始同步前行。社會開始關注、各種媒體開始大量報導。

半年之後,就在幾天前,又有12家公司成為入駐清華創業園的第二批成員。同樣,還是學生創辦的公司。

據說,這第二次申請進駐的共有30多家企業,有的是初創的學生公司,更多的則是一些過去怕被學校知道而在別處棲身的學生公司。他們都迫切想浮出水面來到創業園。而最終只有不到一半的公司得以入園。對此,創業園主任羅建北說:“選擇這12家相對較好的公司入園之前,我們從團隊精神、技術支持、經營理念以及財務狀況等方面對30多家企業都進行了專業的評價,相對突出的才得以入園。考慮到場地所限以及創業園自身的發展,我們再不能有求必應了。”

無疑, 創業園這塊地方的“供不應求”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創業的熱潮。同時,由於有些學生公司的負責人因為創業打算暫時放下學業,並且其休學的要求得到學校的批准,引出了關於“學生休學創業對不對”或是“先富腦袋和先富口袋”的問題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