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與聯想:戰略軌跡驚人相似

過去5年中新浪與聯想的戰略軌跡驚人相似。

不論網際網路公司還是傳統行業,在單一業務面臨發展瓶頸之後,絕大部分公司都會想到進入另一個陌生、但可能會給自己帶來增長的行業。

2000年之後,隨著網際網路泡沫的破滅,新浪來自廣告業務收入銳減。新浪面臨投資者的壓力驟然加大,被迫開始了它第一次戰略轉型。時任新浪ceo的王志東計畫開拓其擅長的軟體業務,但意願還沒有實現,2001年夏天就在董事會的壓力下被迫離職。

茅道林時代開始了新浪多元化發展的第一次探索。茅道林認為,入口網站發生的問題,主要原因是與傳統行業脫離,於是尋求新浪在資源上與傳統行業的接軌,就成了茅道林的主流思想。

2002年,茅道林提出將新浪“一拆為三”。首先新浪網將“網”字去掉更名為新浪,轄屬提供新聞內容新浪網sina.com、提供網上企業服務平台的新浪企業服務以及提供信箱、簡訊等業務的個人收費平台新浪線上sina.online等三個獨立事業體。

也是在2000年的時候,聯想集團攻城略地,占據了pc高達30%的市場份額。而在pc業務達到頂峰時,聯想開始思考下一步的戰略。因為在這個市場占有率的情況下,哪再前進一步都將非常困難。然而富有戲劇性的是,與新浪從虛到實的路徑相反,為了走出pc的影響,聯想選擇了進軍當時還受資本追捧的網際網路行業。

2000年4年聯想成立fm365,“用最紅的人,做最紅的廣告,1年燒1億元鈔票,3年做成中國最紅的網際網路站。”這是聯想fm365當年創辦時的豪言壯語。接著,聯想以2.7億港元的有形資產入股贏時通,占贏時通股權的40%,成為單一大股東,又攜手新東方進軍網路教育市場。2001年6月,楊元慶進行了聯想在網際網路行業最大的動作——與aol成立合資公司。

但在第一波“遠離本業”的多元化探索中,聯想與新浪都受到挫折。聯想的網際網路業務生不逢時,它誕生在網際網路業風聲鶴唳的前夕,還沒來得及共享網站發展的繁華,面對的已是秋風蕭瑟。

而對於新浪來說,不但沒能給新浪帶來收入,與263的合作也並不愉快。而茅道林此後提出tmt(技術、媒體、通信)的概念,並以此展開新浪與陽光衛視的合作,也成為茅道林在新浪投資中最大的一次失誤。

於是在第一波多元發展失利之後,發展與原業務相關的多元化,成為了這兩家完全不同的中國企業第二波探索的選擇。

2003年1月,在茅道林主政下,新浪收購訊龍,隨著無線增值市場的迅猛增長,新浪形成網路廣告、無線增值兩大業務並重的局面,再次成為入口網站的領頭羊。汪延接任ceo之後,開始了新浪又一輪的探索。汪延採取的是“模仿式”的探索,並緊緊圍繞網際網路本身。進軍“天堂”遊戲;開始“財富之旅”;而收購uc進入即時通信領域……

但先行者在成功開拓新業務的時候,也在該領域樹立了越來越高的行業標準。新浪沒能殺入第一陣營。隨後,新浪不得不開始“瘦身”運動。

聯想經歷的過程也與此類似,在網際網路行業上投資失利之後,聯想“由虛到實”,開始進軍與it相關的實體行業。在it服務領域,聯想進行三次併購,控股漢普諮詢,收購智軟、中望。在手機業務領域,聯想牽手廈華電子成立聯想移動通信公司。

時任聯想集團總裁的楊元慶甚至一度非常介意別人說“聯想就是做pc的”。然而三年之後,多元化戰略並沒有讓聯想脫胎換骨成為營收達600億元人民幣的企業,200億元成了聯想難以突破的界限。而吃進的企業也被“瘦身”了不少。

終於,聯想選擇了回歸。2004年12月,聯想收購ibm公司的pc業務,再次回歸pc戰場,並希望以此證明聯想的“真正的競爭力”。

同樣面臨困境,同樣進行過各式各樣的戰略探索的新浪,這次會不會又與聯想的軌跡重合呢?

來源:世界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