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議民營書店的“突圍之路”

我認為,開書店創業,面臨的困難是具體且殘酷的。既要面對幾乎呈壟斷態勢的國營書店,還要面對打價格戰的網路書店,兩面夾擊。加上圖書利潤低,你的付出和收穫是不成比例的。想開書店,有三點建議:一,永遠不要忘記自己的初衷,要有耐心;二,找到自己的特色,現在書店那么多,你必須要有不同於別人的地方,如果不能是價格,那么就是選書或服務,細節很重要;三,要努力在現實和理想之間找到平衡點。

現象3:開在社區裡的閱讀空間

二○○六年,廣告人邱小石和在報社做記者的妻子阮從在居住社區開了書店“讀易洞”。二○○八年,“讀易洞”分店在華貿公寓開業。

二○○六年,“讀易洞”悄悄地開在青青社區的商街內。店鋪是夫妻兩人付全款買下的,在書店裡能看到很多古老甚至是令人費解的物品,如老式打字機、電話機,中學生物課上用的顯微鏡,來自美國印著圖案的大塊橡皮等,配合著深棕色以木頭為主的書架,透著神秘的氣息。“讀易洞”也對書籍進行分類,但不是簡單的“建築”、“文學”之類,而是把關於建築類的書放在一起,取名“城市之變”。洗手間則被標註為“隨便男女”,休息的位置則叫“看書睡覺。”“讀易洞”可以作為一個比家更自在,比一般公共場合更私密、更有親和力的場所。

在經營上,“讀易洞”開創了很多特色方式,“塗書置換”便是其一。在店內全款購書,閱後返還時此書的50%款額沖抵下一本書的購書款,以此類推。書店鼓勵讀者在書上任何地方批註,留下感言、評論或其他,此書即進入“讀易洞分享者”書架,成為讀書置換專用書籍,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可完成思想交流。“讀易洞”還有個獨特的“DIAO計畫”,即為讀者量身定製讀書單。作為圖書顧問,邱小石在充分了解對方的興趣愛好、專業特質、思維傾向之後,根據自己的判斷擬書目並為對方購買,而對方在收到書之前完全不知道書目的內容。“讀易洞”的首個客戶是北京香港馬會會所圖書館,這是一項非常規的、帶有個性識別的圖書館定製業務,這個合作一直在持續。另一個重要客戶“例外生態館”選書的原則是藝術、生活、思想,邱小石在例外服飾公司定期開辦閱讀講座,這是這家高檔服飾公司在文化層面提升的重要舉措。

老闆說

邱小石:把書店做成一種生活方式

店主邱小石:太理性了書店開不起來,太感性了書店開不下去,先感性後理性書店越開越違背自己初衷。所以想開書店就趕緊開,不要想那么多。開不下去也別勉強,不要想那么多。書店不是掙錢的方式,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權衡書店的經營不如思考如何建立自己的生活模式。

我的心得是,有一定的經濟能力了,買下鋪子,投入心力與時間,開個自己想像的書店。家庭作坊,不招外人。以上為降低成本的兩條法則,房租與人力。保持每周引進新書的頻率,堅持對圖書品質的挑剔,與時間為伴,因興趣而持久。

專家點評

李俊:商業模式創新最重要

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教育研究部總監李俊:記得以前席殊書屋希望模仿貝塔斯曼的模式,採用會員制、書店連鎖經營、定期刊物的方式進行擴張,最終也不了了之。所以,現在的書店要生存下去,難度很大。

首先,電子商務的發展改變了書店形態。網上購書方便快捷、價格低廉。其次,中國人普遍缺乏閱讀文字的習慣,年度閱讀量遠低於歐美人群,消費者對書店的需求量在減少。最後,電子圖書對書店的實體經營產生衝擊。辦書店的創業者又大都是文人,追求詩意、浪漫而純真的生活。但商業環境並不總是斜風細雨,總要面臨激烈的競爭。因此,商業模式創新是書店領域創業最為重要的。

因為創業期書店一般較小,經營方式上要考慮本身商品的獨特性,如是否能經營特殊的小眾書籍,或按行業方向分類、或由作者直供的模式,這些書籍在市場上不易買到,只有書店能提供。其次,多舉辦一些獨特的活動,通過網路,讓更多的讀者來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