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把飾品賣給尼姑

N個人去參加一招聘,主考官出了一道實踐題目:把梳子賣給和尚。眾多應聘者認為這是開玩笑,*後只剩下甲、乙、丙三個人。主持人交代:以10日為限,向我報告銷售情況。
 
十天一到。主試者問甲:“賣出多少把?”答:“1把。”“怎么賣的?”甲講述了歷盡的辛苦,遊說和尚應當買把梳子,無甚效果,還慘遭和尚的責罵,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個小和尚一邊曬太陽,一邊使勁撓著頭皮。甲靈機一動,遞上木梳,小和尚用後滿心歡喜,於是買下一把。
 
主試者問乙:“賣出多少把?”答:“10把。”“怎么賣的?”
 
乙說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於山高風大,進香者的頭髮都被吹亂了,他找到寺院的住持說:“蓬頭垢面是對佛的不敬。應在每座廟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鬢髮。”住持採納了他的建議。那山有十座廟,於是買下了10把木梳。
 
主試者問丙:“賣出多少把?”答:“1000把。”
 
主試者驚問:“怎么賣的?”
 
丙說他到一個頗具盛名、香火極旺的深山寶剎,朝聖者、施主絡繹不絕。
 
丙對住持說:“凡來進香參觀者,多有一顆虔誠之心,寶剎應有所回贈,以做紀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勵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您的書法超群,可刻上‘積善梳’三個字,便可做贈品。”住持大喜,立即買下1000把木梳。得到“積善梳”的施主與香客也很是高興,一傳十、十傳百,朝聖者更多,香火更旺。
 
上面這個故事想必大家已熟知,而今天我要跟大家說的是飾品店怎樣把飾品賣給尼姑。
 
尼姑也進飾品店?這本來就有點傳奇色彩,我們暫不說賣的問題,就說怎么把尼姑引進店中,這確也是難題。一般來說尼姑歸於沒有購買慾望的消費群體中,因為在很多寺院的教規中,尼姑不許化妝、不許穿戴華貴衣服。一個濃妝艷抹、佩戴飾品的尼姑當然被世人稱之為“怪物”,也不被寺院所允許。所以,若不去刺激尼姑們的消費神經,她們一般也不會想到購買飾品,或真想到了,也不好意思跨入店內。
 
那么飾品店要怎么來刺激消費神經呢?

第一步,確定消費群體,進行信息刺激

若確定了尼姑為目標消費者,*簡單、基本的是在門頭、門面處提供尼姑飾品的信息,可取與佛有關的店名;張貼相關海報;櫥窗內可望見佛珠、木魚等物;可擺放尼姑造型,配以飾品裝扮的模特……用此類信息刺激消費神經,告知消費者這是一家經營什麼、是什麼消費層次、適合哪種消費人群的店。
 
第二步,差異化行銷,解除情感禁鎖

有購買慾望,但不敢踏入此店尼姑都有這種想法,一是要考慮世俗的眼光,二是本身的自卑心理。若這家店裝修豪華,就讓很多消費者望而生畏。對於沒有自信進入此店的消費者,飾品店要給她們自信,解除她們的情感畏懼。如門口接待的就是兩個尼姑,只不過他們配戴了首飾;如這家店的裝修風格就是顧客容易接受的消費環境,這家飾品店門面裝修酷像尼姑庵,給尼姑們“如家”的感覺……飾品店要以種種消費者容易接受的方式,來解除她們心頭的顧忌,而使她們義無反顧地踏入此店。
 
第三步,用熱情降服,不留比較餘地

有些尼姑思想已有了矛盾衝擊,但若沒有外界的干涉,她們便會放棄進入此家店,或者認為前面可能還有此類店,便考慮不踏入。這時飾品店迎賓人員或店長應該主動出擊,熱情招呼她們進店看看。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句熱情的邀請語,使消費者無法推卻,情不自禁地進入店內,不給她們留有比較的餘地。
 
對於進入飾品店的尼姑,飾品店應儘量給消費者放鬆情緒,減少她們的壓力,可以給她們放些佛教音樂,牆上可張貼些“佛也講裝顏,要注意儀態儀表”此類放鬆心情、轉嫁壓力、刺激消費的標語。
 
對於這些沒有消費需求的顧客,飾品店的員工也不能對她們不加理睬,消費的促成有時並不是看顧客消費需求,有時更要看服務水平。終端導購工作是一項與人打交道的工作,要把飾品賣出去,就要去了解、挖掘客戶的需求,*終促成客戶的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