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就是生意



首先,我們進入職場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一個願意聘用自己的老闆,即,被企業認可。其後的職場生涯,是不斷被老闆(可能是不同的老闆)、同事、客戶等等職場人群認可的過程。這就是“名”的需求。

其次,職場就是生意場,工作就是生意,而做生意惟一的目的是要“賺”,即回報高於投入。古人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講的就是個人對“利”的需求。

最後,有些人說“我喜歡,我做”。不論是CEO還是新員工,都有可能的。“義”的需求其實是一種非常自我的期望,要對得起自己的感覺,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自己的信仰。那些因為“義”的需求而工作的人,在別人看來,可能表現為不求回報,也經常表現為不可理喻,因為是自我感覺,所以,很可能看上去是不理性的。

“名”的需要是被別人認可,需要理性;“利”的需求是得到實際回報,不理性也得不到。只有“義”的需求,完全來自自我的感覺,所以往往有反理性的特點:反叛。

職場當中每個人的目的和期望其實是一致的,職場當中所有人際關係都是如此。

1、積極結果——與生意夥伴共同成功。

2、最低綱領——期望博弈達到平衡。

職場當中的所有行為,都是要求合理回報的交換。但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下,有不同的變化。

方向性,是期望變化的第一個屬性;

期望變化的強弱度——能量,是第二個屬性:

關聯對應性,是期望變化的第三個屬性;

階段性,是期望變化的第四個屬性,也是最多發揮作用的屬性。

當今職場,人人都希望通過簡單方法獲得快速成功,期望值變化速度飛快。作為老闆,不要想什麼“當初我花錢培訓你,親自培養你,你現在應該對我更好”,其實當時你已經用了他了。培訓被他當作報酬的一部分,已經變成了他的期望。作為員工,在面對企業的階段性變化時,也不要怨天尤人。比如某著名IT企業裁員時,有員工說,“當初有很多獵頭挖我走,你們留我,我留下了,可你現在卻要裁掉我!”按照一句俗話說,當初是當初,現在是現在,當初企業對你的期望和現在對你的期望是完全不同的。倒是你自己該好好想想,為什麼企業對我的期望發生了如此變化呢?

職場當中每個人的期望都在發生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規則四:誰也不比誰傻10分鐘

員工和企業之間本來就是一種簡簡單單的利益交換關係——生意關係。無論企業強調怎樣的“文化”,無非是想用一些漂亮的概念來遮掩這種利益關係,但本質不會有變化。

老闆和員工之間的生意關係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利益交換,企業和員工都感覺划算的交換;第二,增值。自己認為投資可以獲得合適的回報。

生意是理性分析投資和風險的,自己和對方都知道彼此要什麼,形成了契約而不是都只在心裡想嘴上不說的。所以,要明契,不要默契。默契有時靠得住,有時靠不住。關鍵在於,靠不住的時候就出大問題。生意不一定總是能夠做成的。市場有風險,職場也一樣。必須首先想到失敗,要么能夠接受失敗,要么是把所有的可能性和對策都設計清楚了,想到最壞,然後才做到最好。

所以在職場中,只需要一種思維方式,就是絕對理性,平等交易。因為我們經常缺乏理性,才遇到各種困境。

職場交易行為的前提是:你所有的行為都有一個理性的目的,這個目的符合職場生意的交易規則。我們總要求“平等”。其實只有在交易規則下才有平等。經營職場生意的基礎規則是:信任。

你有多少能力不重要,重要的是誰認可你的能力。這種認可,就是信任。職場生意和一般的產品或者服務生意不同之處在於,你可以用來投入的完全是軟能力——別人對你的信任。為什麼唐駿成為身價過億的打工皇帝,為什麼同學一起畢業XX年後薪酬能差數十倍之多?原因就是:微軟認可了唐駿,中國首富陳天橋認可了唐駿,想必同學當中收入最高的也是被更高端的人認可,或者是自己做老闆,被顧客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