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對於整個人力市場來說,就好像是一件產品。好與壞、成功或失敗只有在市場比較中才能得出判斷。”朱正中先生一上來就給大家灌輸起以市場意識來自我 評價的理念,“現在,市場上的評價標準越來越多,想要脫穎而出也越來越難……行業之間的人才流動帶來跨行業的標準,國際間的交流帶來國際化的標準。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功,必要建立他與別人的‘差異化’,與眾不同方能樹立起品牌。”
讀透生命周期
在品牌管理中間,有一個很重要的理念是產品生命周期,只有摸透產品本身生命成長的過程,才能因勢利導,創出高潮。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也有其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分為5個階段。
從校園走出的大學生大多處於職業生涯的第一個階段,朱正中提出的這個個人成長經歷周期印證了“初涉職場是拿熱情換經驗”的觀點。他坦白地說:“大學只是進入社會的踏腳石,無法彰顯你與別人的差別。”處於相同的生命周期模型中間,唯有做好差異化策略,方能成為優秀人士。
因為擔任過多家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朱正中評點了企業喜歡的員工,其中還特別將年輕員工跟年長員工的可愛之處做了比較。企業喜歡年輕基層員工,主要是因為他們能熟練運用科技、勞動成本較低、容易教導;同時,年輕基層員工在人力市場上的供應相對充足。
企業喜歡年長員工,主要是因為他們能不斷提供高價值,能夠為公司培養人才,有著無法取代的作用;同時,這些人也應該是沒有出現職業倦怠。
還有一類人企業非常喜歡:全力以赴的員工,以企業為家。
朱正中一語道破了分析比較的用意:“明白了企業喜歡人的原因,個人就可以據此作出一些戰略,比如年輕人,要發揚年輕員工的優勢,同時儘量去實現年長員工的價值;而年長員工則應該儘量保持自己的活力,快速學習。”
和別人不一樣
在職場中,我們會發現,大多數人是Reactive(反應性的),即等到老闆提出問題才去解決問題,往往Process Oriented(強調過程),Lessresponsibility(不願承擔責任),信奉Lessdecision&Lessmistake(少作決定少犯錯),總是在爭輸贏(Win-Loss),
Negativemindset(喜歡從負面來看事)。朱正中指出,從差異化原理來看,反推即可得出與眾不同的行事原則。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並非等老闆來做一切;從結果來評價自己,而並非把過程當作自己沒有完成任務的藉口;勇於承擔責任,有主人翁意識;以“雙贏”思路來考慮問題,包括與同事及客戶間的關係;積極正面去看待遇到的挫折。
“優秀的員工常常是當別人還沒想到,你已經想到了;當別人已經想到時,你已經在做;當別人在做時,你已經做得不錯;當別人做得不錯時,你已做到最好;當別人做得跟你一樣好時,你已換跑道在做。”他舉例說,唐駿為什麼能從微軟8000名工程師中脫穎而出?因為他是第一個以實際行動提前了windows系統中文版面市時間的人。當別的工程師還在抱怨為什麼中文版要晚整整一年才能進入中國市場時,唐駿跑進比爾·蓋茨的辦公室,要求提供人員和支持,他可以儘快實現同步漢化,結果中國成了微軟很大的一塊市場。“職場發展最大的差異性就是要建立個人品牌。”
讓別人產生信任感
在西方職場裡,很強調一個人的Trustworthiness(值得信任度)。很多人常會抱怨得不到老闆的重用、得不到機會,朱正中認為,問題還是在於“你是否是一個可信任的人”,從品牌角度來看,即消費者是否認可並且接受你。
信任的建立有兩個基石:一是品格,一是能力。兩者缺一不可,一個遵守醫德但醫術不佳的醫生與一個必收紅包但醫術高超的醫生,都不是病人可信任的人。朱正中說:“兼有品格與能力的人選是現代企業一直在尋找的理想人選。”
建立值得信任的品牌,最重要還是看人的真正實力。朱正中把人的實力用“產能”來作比方。“重要的不是產出,而是產能。”他強調,“產出是短暫的,通過突擊可達到;產能則是長時期積累的結果,高產能必然會有高產出,而高的產出卻未必代表高的產能,相反,長時間擠壓產出,會導致職業枯竭現象的出現。”因此,一個可信賴的職業人士,必須是有高的產能保證,並有可持續的發展能力,在產能和產出之間保持良性循環。
產能通過哪些途徑可以得到提高?最後,朱正中提出了7件有益之事:
1.正確的思維觀念;2.不斷學習;3.養成好習慣;4.正確的態度;5.鍛鍊身體;6.解決問題有技巧;7.好的人際關係技巧。
來源:中國人力資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