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專業學生職業規劃書

一、前言

沒進大學之前,我以為上大學就意味著解放,沒有家長的束縛,沒有老師的逼迫,沒有學習的壓力,但是不久我發現自己錯了。高中的努力是為了考上重點大學,但重點大學的文憑僅僅是進入人才招聘市場最基本的條件而已,就像高檔寫字樓門口寫的“衣冠不整者不能入內”一樣。我國高校擴招以來,每年都有大批畢業生畢業,再加上往年沒有找到工作的大學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雖然我們學校在“211”、“985”工程之內,也許同樣是重點大學的學生,但企業不一定會選擇我,因為我的戶口。現實不會和我們想像的一樣,它可能會不公,它可能會殘酷;但我相信,能力是最重要的,無論我走到哪,我也不會害怕,都可以從新再來,因為我有能力。

不是任何你想得倒的東西就會是你的,沒有人會像父母一樣那么寵慣自己。能力也是一樣的,它的形成必須要有經驗,要能忍受,要與人交流,要知道思考和分析,要能把握住自己。剛進大學,我經歷很多打擊,沒有能入選院學生會,沒有成為班幹部……外表、說話、做事好像什麼都不如別人。所以我下定決心好好做自己,用心去把握每一個機會,讓自己學會成長,使自己擁有能力。但怎么才能真正做到這些,怎么才能找到一個需要自己努力的方向,我仍然有些迷茫。

直到這學期上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以後,我才開始對自己的大學生活、工作方向、人生規劃有一些感覺,我才會認真地尋找我的價值與我可以和應該做的事情,我才懂得留意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個細節來得到更多的機會。首先,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讓我看到自己深處危機中,如果還不覺醒、還不給人生增加價值,那未來就將布滿荊棘,人生會失去它應有的光彩。其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讓我了解到了一些堅持不懈、努力奮鬥、用心投入的人,他們能擁有今天的成就和前途的美好是因為他們用腦子思考、用雙手實幹積累出來的,而不是運氣與無目的的忙碌;也讓我相信社會存在著一種向上流動的機制,只要我付出,就一定能有所收穫。第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讓我明白了社會與企業所需的人才類型,比如有基礎知識(專業基礎、文化底蘊)、能力(學習新事物的能力、與人交往與溝通的能力、隨機應變的能力、知識運用能力)、素質(忠心、誠實、守信、互助、協作、大膽)等。第四,我會根據我掌握的信息來制定我的職業生涯規劃,因為它可以使我擁有明確的目標,使我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少走彎路,使我比別人更懂得尋找新的機會、增加有用的經驗,使我不會因我的無知而後悔。

二、自我分析

人的一生在不斷的根據他人和已經做過的事情來認識自己,有時會因為做錯了事物而討厭自己,有時會充滿理性和勇氣去改變自己。我認為自己總的性格具有兩面性:在自己平常的生活中,喜歡安靜,不太愛說話,總愛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在需要與人交往的時候,我會很外向、很開朗,總是喜歡笑。曾經做過一個職業測評,它說我的性格是管理者類型,特徵是富有責任感、工作效率高、關注結果、性格開朗、善於社交、注重實踐、邏輯清晰,能客觀公正的分析判斷各類問題,並作出決定。隨著環境的遷移和要求的不同,一個人的性格總在不斷地變化中,在團隊合作方面,我在上大學以後有很大的改變:以前的我不太喜歡與人合作,總認為自己能一個人做好一切的事情,同時在實際的生活中也缺少團隊合作的機會;但在大學上了一門名叫“素質拓展訓練”的體育課後,我發現團隊的合作能讓我做到一些我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能給我驚喜和力量,當然這其中需要彼此的信任、關愛與努力。

我沒有什麼特別的興趣,只要是值得我做的、適合我做的事情都應該去完成和做好。我不太適合做的是一些動手能力很強的事情,比如說開車,儘管我學了一些時間,但還是缺少人車一體的感覺。我也太適合太冒險的事情我曾懷疑之所以我會做一些膽大的事情是因為“初生牛犢不怕虎”和情感的宣洩;我的語言能力不是太好,對語音的把握力不強。從外表看,我是一個經受不了風雨的女孩;但相反,我是一個獨立性和適應性較強的人。我認為自己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感悟能力較強。另外我需要特別加強的是人際交往能力(不僅是對同學、朋友,還應該對老師、上級和長輩)、隨機應變能力、學習能力、搜尋信息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因為這些能力在現實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都是很重要的,並且我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經驗的積累來獲得這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