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理念


就規模而言,企業還可以分為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在大公司,你可以直接學習其思維方式和管理理念,大公司的視野、經驗和人脈積累是小公司所不能比擬的;而在小企業你可以和公司一起成長,你甚至會成為左右公司發展的中堅力量,楊元慶和聯想一起成長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很多成長起來的創業型公司的員工都獲得了很好的匯報,這甚至是大企業很難獲得的。在大公司,你可能學到很多管理規則和方法,但是很多背後的東西要想領悟則很難,比如沃爾瑪的物流系統很先進,大家都知道很厲害,知道為什麼並能夠將其複製到另一個企業的人很少;大企業給的培訓體系比較完善,會給你最基本的職業訓練,把泥塑造成更職業化的人士;大企業的職責分工清晰,在團隊合作過程中能夠學到溝通與協調等組織運作能力。缺點是工作相對狹隘,螺絲釘的工作居多。在中小企業你往往是身兼數職,實戰經驗強,而且中小企業是絕對的業務導向,創業機會多,缺點是培訓機會少,經營風險大,說不定哪天公司就關門大吉了。
一般來說,大企業培養的人才大都是標準件,至少在大企業彼此之間是適配的,這是因為大企業的發展基本上是戰略導向的,按照公司的戰略穩步推進,各種制度比較規範,流程比較清晰,工作的內容比較標準。在這家乾人力資源到了另一家同樣規模的也馬上就能上手,所以基本上沒有失業的顧慮,只是如何發展的問題;中小的企業培養的人才以非標件居多,這是因為每家企業都有每家企業的特點,比如同樣是做人力資源工作,可能有很大差異,人力資源工作本身的具體內容可能差別非常大,而且這家的人事還兼著行政,那家的人事還兼著法律。非標件再到其他企業契合的時候就稍微有一點麻煩,有時候不一定合適,有時候要多磨合一段時間。
我個人的意見是剛開始不要進一些比較小的企業,尤其是剛剛畢業的同學,除非老闆非常的好,當然這種幾率很小。因為你那時的社會經驗非常少,很難處理得好很多的關係,非常容易對社會和職業等等方面形成一些錯誤乃至極端的看法。你從小企業獲得的東西太少了,看似學到了一些東西,實際上得不償失,再去找工作的時候才發現已經處於競爭的劣勢。我就遇到過幾個在小企業作副總經理的人,個人能力還不錯,但是稍微大一點的企業都不願再給他們機會,因為他們已經長成了一顆歪脖子樹,公司寧願招一些完全沒有經驗的人來。當你在大公司完成基本的職業訓練並且具有了某種專長,已經是學有所成,到了厚積薄發的階段,就可以到一些成長性很好、迫切需要規範的中小企業去。既可以讓自己的所學有一個發揮的平台,從實踐的角度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又可以分享到中小企業快速成長所帶來的收益。
談到這裡,又要說點題外話。不少人誤把經驗當作能力,誤把學歷、知識當作能力,都是不對的。有的人所謂的十年行業經驗也只是對行業有點粗淺了解,有的人幹了三年已經有了很深的見識。或者有的人讓你感覺,雖然他的經驗很不夠,但他的那種思維方式很好,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肯定會有不錯的發展。小時候老家有句罵人的話“你一把年紀都活到狗身上去了”指責某些人的見識沒有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長,話糙理不糙。所以我們人在企業,但不能局限於企業,要有更高的視角。董事會關注產業,總裁關注行業,總經理關注企業,員工關注職業,你要想成長為總裁或董事長,就要去關注他們應該關注的事情。
職業發展中最悲哀的兩個狀況一是拚命的在貧瘠的土地上耕耘,二是總是在尋找機會卻不知道自己就站在肥沃的土地上。在企業里工作這么多年,我的體會是讓你100%滿意的企業是不存在的。我遇到不少的人整天抱怨企業,福利不好,上司或老闆太苛刻等等,這都不是一種職業的素質。如果你覺得企業不滿意,我的建議是要么離開他,要么去適應或者改進,抱怨不解決任何問題。我剛剛工作的時候,我們一幫一塊進公司的大學生聚會的必修課之一就是一起抱怨公司,每天晚上的臥談會就是對公司的聲討大會。我後來發現這種狀態太危險,很容易把自己給搞成老大姐。去年我又到原來的公司去了一趟,發現抱怨的那些人還在抱怨,而沒有抱怨的那些人要么已經在公司有了不錯的發展,要么已經重新開闢了自己的職業領域。我並不是說一點都不能抱怨,現在不公平的事情太多,還不讓我們說幾句發泄一下嘛,但我只主張有限度的抱怨。根據我的觀察,其實抱怨很容易形成習慣,結果最後抱怨成了主鏇律。尤其是幾個喜歡抱怨的人走到了一起,你一言我一語,開完聲討大會,不解決任何問題,反而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所有的抱怨之詞都成了你安慰自己的藉口。這不是一個積極心態的人的做法。我和不少的私營企業老闆打交道,現在社會上太多不公平的現象,尤其是政府部門,太多需要我們抱怨的東西,但我發現他們很少抱怨,他們只是想著如何來利用目前的這種體制。我不是說他們一定是對的,我只是請你相信,機會往往來自於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