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大學生面臨著空前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多的畢業生遭受著“就業難,難就業”的困擾。尤其是“雙向選擇”“自主擇業”機制的引進,在某種程度上給本來就很嚴峻的就業形勢帶來了更大的複雜性。如何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逐步得到大家的重視。可以說,開展系統全面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研究,促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實施迫在眉睫。但是,目前絕大多數高校培養的人才不能很好的適應就業的市場的變化,職業規劃教育的發展也存在很多問題。因此,在這個市場經濟競爭尤為激烈,就業形勢頗為嚴峻的今天,讓大學生認識、了解、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具有很強的重要意義。

一、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

為了應對日趨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形勢,及早變被動就業為主動就業,職業生涯規劃這種在西方職業指導中的常見方法,於近期被套用到我國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時也存在了很多問題。對大學生開展行之有效地職業生涯規劃,有較強地現實意義。不但可以提高就業力,而且從長遠來看,對個人的發展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1、有利於大學生建立科學的擇業觀。一些畢業生缺乏必要的自信,就業時“飢不擇食”;另一些依然抱著“天之驕子”的心態,就業時“好高騖遠”,脫離社會需要。這兩種傾向都將導致就業成功率的下降。不管承認與否,大學生的第一份職業從廣義上講就是擇業的結果,但這種擇業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父母的意願,學校的推薦,社會單方面需求的結果,與大學生自身的條件(職業興趣、職業錨、職業能力)可能並不完全相符。而我們提倡的是科學擇業,即求職者依照自己的職業期望和興趣,憑藉自身能力挑選職業,使自身能力素質與職業需求特徵相符合的過程。由於現在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體制已經改革,傳統的計畫分配已被“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取代而成為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形式,但是這種體制上和觀念上的變化與學生在成長階段所受到的教育模式是截然不同的。面對日趨緊張的就業壓力,大學生在入學時選擇學校和專業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標準就是——畢業後好找工作,缺乏主動擇業的觀念。大學生畢業時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一是盲目自信,只考慮自身的需要脫離實際,對求職單位和職業有盲目的要求;另一種是純粹的現實主義心態,“只要社會需要的就是我們要選擇和考慮的”。這與所提倡的科學擇業觀顯然是背道而馳的,科學的擇業觀倡導的是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礎上的“人職匹配”,而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有利於建立這種觀念。

2、有利於降低不斷就業的時間。如前所述,缺乏職業生涯規劃的大學生由於職業目標模糊,缺乏自我認知,在某種程度上表現為盲目就業和擇業,直接的後果是人職不匹配,接踵而至的就是草率跳槽。經過系統職業生涯規劃的大學生一般都有明確的職業定向,對第一次擇業往往都很慎重,在真正雙選的基礎上找到一個相對適合自己的職業,從而降低了因人職不匹配而導致的一個人總是處在不斷的就業狀態中。

3、加強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有利於大學生充分認識自己,從而積極發揮自身的優勢。一個有效的職業規劃設計必須是在充分且正確認識自身條件與相關環境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專業的職業測評,來確定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念、個性特點、天賦能力、缺陷、性格、氣質、興趣等影響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的重要內在因素。所以,大學生的第一步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己,明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善於剖析自己的個性特徵,弄清自己想乾什麼、能幹什麼、應該乾什麼,適合乾什麼。研究表明,一個人所從事的工作與其職業興趣相吻合,能發揮其全部才能的80%~90%,並能長時間地保持高效率的工作而不疲勞;反之就只能發揮全部才能的20%~30%,還容易感到厭倦和疲勞。因此,一定要慎重考慮所選的職業是否與自己的性格、職業興趣相符合,是否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是否有利於今後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