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寫作的開頭訓練

閱讀材料要善於分析,劃出關鍵字,要變換視角,確保立論的正確。多做相關的材料開頭訓練可以幫助我們達到目的。下面小編精心整理了材料作文開頭訓練,供大家參考,希望你們喜歡!

材料作文怎樣在“引論”部分引用材料?

新材料作文,如果寫議論性的文章,在寫作中應引用材料,但不得照抄原文。寫作中在什麼位置引用,怎樣引用,《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一文給了我們許多啟示。

1、高考例文分析:《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⑤授之以漁,還必須勇於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很多事情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經過反覆實踐才能提出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而且,好的方法也只有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逐步得到完善。那位客戶之所以建議把條幅改為“不用時請將梯子橫放”,正是他在使用梯子的實踐中摸索出的經驗。人們總是嘲笑紙上談兵的趙括,殊不知,造成其悲劇的根源正是其父趙奢,他根本沒有給過趙括實踐的機會。身為將軍,趙括並沒有經過親身的實踐,整日與父親空談理論,以致他根本沒有從父親那裡學到真正的用兵之道。再加上他的輕率自負,兵敗被殺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可見,如果不給學生實踐的機會,再好的名師也很難教出高徒。

(分析:論證第二個分論點,引用材料融於論據之中,扣住作文材料。)

高考例文分析:《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③授之以漁,必須講究科學的方法。就這個事情來說,寫一個“注意安全”的條幅誰不會呢?但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光靠這個提示是很難做到的。殊不知窨(yìn)井蓋壞了,如果不及時更換,單靠一個“注意安全”的提示,照樣會有人不小心掉下去;大雨滂沱,如果只是提示“小心淋雨”而不助以雨具,照樣會有人淋雨生病;下班路上,人多車擠,如果只是提示“注意交通安全”而沒有交警指揮交通,依然可能會發生交通事故。事實說明,只有講究科學的方法,拿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措施,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分析:論證第三個分論點,引用材料中的句子融於論據之中,扣住作文材料。)

問題思考:《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⑥授人以魚,三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之用。只有我們掌握了授之以漁的科學方法,才會有吃不完的“魚”。

(分析:總結全文,強調掌握“科學方法”的重要性。)

2、 在“引論”部分引用材料的注意點

忌:或照抄材料,或拋棄材料。

宜:1.根據所選立意角度概括材料。

2.針對性地簡析題目所給材料。

3.恰當地過渡,鮮明地亮中心。

材料作文開頭提出的觀點要新

1.可以用名人名言佳句或學過的古詩詞名句亮出觀點,也可以將它們作為題記,這樣給閱卷老師的第一印象就深刻。每天積累一句名人名言佳句,到考試時若能恰當運用,則會給自己的文章加分。運用名人名言佳句總比自己的話要有深度,有內涵,對一些學生來說不失為一個很有效的辦法。例如20xx年遼寧卷高考優作《相信自己,堅持真理》的開頭:“當陶淵明高唱‘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時,他承擔著辛苦勞作、清貧苦寒的生活重擔;當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時,他承受著高官厚祿的內心誘惑;當林則徐吶喊“開眼看世界”,他又何嘗不在演示著在忍受不得志的苦悶和流放的痛楚?”這樣的開頭論點鮮明,說服力強,蘊含著深邃的哲理,閃耀著理性的光輝,真正讓人領略到了名言佳句名句的巨大作用。 2.在文章開頭可以通過對比來闡明事理。文章用對比,不僅能表明作者的情感傾向,自然引出文章的中心;還能通過鮮明的對比突出中心,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例如高考優作《特立獨行》的開頭:“生活中,從眾效應比比皆是,但當眾人行為有悖於道德之時,我們就要堅守準則,不盲從於眾人;在眾人皆庸庸之時,我們亦要特立獨行,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很好地襯托出了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特立獨行”。

3.在文章的開頭,也可以通過講個故事或評述時事,然後引發議論。時事能給人一種新鮮感,能滿足人們的好奇心,那么就會對這篇文章印象深刻了。而且所講的故事或時事也可以作為論據,一舉兩得,更有說服力。例如湖南卷優作《改變就是出路》中“劉翔在跳高項目多次受挫後給自己重新定位,轉而選擇一百一十米欄,奧運飛人奪冠;詹姆斯在橄欖球場的奔跑讓教練勸他放棄,於是他學會改變,成就了籃球場上的‘小皇帝’。他們勇於改變,尋求出路,重塑自我。”這兩位名人都是我們熟悉的,很好地拉近了和閱卷老師的心理距離。

4.在文章開頭,還可以對要議論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疑問,在回答中亮出自己的觀點。這樣巧用設問,能引起讀者注意,啟發讀者思考。例如遼寧卷高考材料作文優作《堅守·綻放生命之花》的開頭:“教授的問題看似簡單,卻實際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當你面臨權威學術大眾的壓力時,你會輕易地放棄自我探尋並質疑的權力嗎?很顯然,六個人中只有一個沒有放棄,而也只有他,抵抗了重重壓力,並最終獲得真理的青睞。”這樣的開頭很好地激發了閱卷老師的閱讀興趣。

5.在文章開頭,還可以採用一些修辭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增添文章文采,使文章更富有內涵。例如高考優作《你不是我的航向》的開頭:“菊花沒有跟隨玫瑰的腳步,於瑟瑟寒秋中獨綻溫柔暗雪,於紛紛落葉中獨賞堅韌的品格。雄鷹沒有跟隨候鳥的軌跡,於大漠孤煙中張開矯健的翅膀,於長天落日下勾勒生命的壯麗。我沒有盲目跟隨別人的航向,從而於生活的海洋中彰顯自己的魅力,於道德的天空中獨守自己的成長。”還例如湖南卷優作《改變就是出路》的開頭:“小河遇到山石的阻隔會改變流向,終匯入大海;螞蟻受於草木的羈絆會改變路徑,終歸入蟻巢;人們受到困難的阻擋,也會改變自己,終獲成功。放棄舊途,另闢蹊徑,我們應勇於改變。”增強了文章氣勢,使文章具有雄壯美。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想提升寫作水平,還要多練多想,只有這樣才能走出“華山一條路”。每天積累一句名人名言佳句或一個小故事,這樣對議論文寫作的提升應該會有幫助。抓住了以上三點技巧,定會做到與閱卷老師“心有靈犀一點通”。

材料作文寫作緊抓審題“三部曲”。

一要反覆閱讀,整體把握。 材料作文的審題與命題作文的審題有所不同,考生所關注的不再是一個詞語或一個短語,而是幾十字甚至幾百字的文字材料或內涵豐富的圖畫材料;所推敲的不再是詞語的結構與內涵,而是故事、警句或畫面本身的思想內容以及與現實生活的關聯點。所以審材料作文題,首先要讀懂內容。

作文題: 在吃的問題上,孔子曾有這樣一些議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飯菜越精緻越細膩越好)”,“色惡不食(顏色不好看的東西不吃)”,“臭惡不食(變質變味的東西不吃)”,“割不正不食(肉切得不方正不吃)”……時隔兩千多年,我們再來品味這些話,感到它談論的不僅是一種飲食習慣,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閱讀品位,一種審美傾向,一種人生追求……

請你任選一種角度,由此及彼,生髮聯想,文題自擬。 這道作文題材料雖短,卻極富文采和文化底蘊,拓寬了考生的寫作思路,暗示了考生立意的方向,括弧中的翻譯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寫作難度,能迅速激發考生的寫作激情。 首先,反覆品讀材料可知,所引用的四句論語中的名句,前一句從正面暗示,後三句則從反面強調:無論處世、賞花、讀書,還是立志、交友等,人生所有的追求都要追求高品位、高品質。讀不懂這段材料,就有可能把立意定在吃上。這樣,不但立意不高,而且還有偏題的危險。 其次,推敲作文要求:“選一角度,由此及彼,生髮聯想”,即構思時應儘量展開聯想的翅膀,如讀書,要讀有品味的經典之作;立志,要志當存高遠;生活,要追求樂觀向上;交友,要與君子相交,等等。由此選擇一個角度,大寫特寫如何講究品位,如何注重生活質量,就不會離題。

二要抓住關鍵,仔細推敲。 如對於梗概片段型材料,要選準擴充或續寫的角度,然後考慮如何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貫注其中,使之與材料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對於以故事、寓言、典型事跡等為主要構成的情節型材料,關鍵是要理清情節的發生、發展與結局,並且緊扣結局尋根究底,深入探索材料的內蘊。對於名言佳句警句型材料,關鍵是要準確理解其哲理,然後考慮如何評析,如何從生活中尋找典型事例來闡釋,來印證。對於圖畫型材料,關鍵是要弄清畫面的內容,如以人物為主體的畫面,應該從觀察人物的衣著、身份、年齡、動作、神態等入手,弄清人物以及人物與周圍事物之間的關係,同時要將畫面內容與活生生的現實聯繫起來進行思考,從二者的關聯點中把握畫面的主旨。對於組合型材料,關鍵是要歸納綜合,融會貫通,然後考慮如何在材料的共性上做文章。

抓材料的關鍵,首先弄清作文的要求。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往往是由作文要求決定的。即使是同一則材料,如果作文的要求不同,關注的要點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千萬不能大意。 如材料: 一個青年來到綠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輕人問:“這裡如何?”老人家反問:“你的家鄉如何?”年輕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討厭。”老人家接著說:“那你快走,這裡同你的家鄉一樣糟。”後來又來了另一個青年問同樣的問題,老人家也同樣反問,年輕人回答說:“我的家鄉很好,我很想念家鄉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說:“這裡也是同樣的好。”旁聽者覺得詫異,問老人家為何前後說法不一致。老者說:“當你以欣賞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點;而以批評的態度去看,你便會看到無數缺點。”

根據你的聯想和感悟,自定立意,自擬標題,寫一篇文章。 這一材料的主體我們可以從關鍵人物的話語中尋找啟示,然後圍繞這個啟示立意行文。 這則材料中最關鍵的話在材料最後:“當你以欣賞的態度去看一件事,你便會看到許多優點;而以批評的態度去看,你便會看到無數缺點。”抓住這句關鍵的話,細細品味便知:這則材料旨在啟發我們應該怎樣去看生活、看人生、看世界。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如果用欣賞的態度看周圍的世界,用美好的心靈看周圍的人,世界便會更加精彩。從這一角度立意即可。鑒於材料寓意的含蓄性,觀點明確的散文性議論文,應為得高分的首選。假如你擅長記敘文體,最好構思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去揭示正確的人生態度。

三要消除誤差,客觀分析。 分析材料時,要強調把人和事放到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環境中,切不可跨越時空,隨意想像,也不能給客觀的事實抹上濃厚的感情色彩,主觀臆斷,妄加褒貶,出現思想認識上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