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四單元作文:沭陽地方農諺《九九歌》評析

在言語表達中,兩首農諺充分體現了民歌的感情樸素、純真、活潑的特點。如有一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二九天氣變了臉。寫出了二九天氣的寒冷無情,變化無常,時而寒風凜冽、寸步難行,時而北風呼嘯,滴水成冰。我們也能從中想像出人們在風中縮頭攏袖的情景,形象生動,表意深刻。

三、真實獨特的感受

這兩首農諺,把人們在不同時節通過各種感官所獲得的不同感受描述得淋漓盡致。如通過視覺來寫時令景物的變化,如:冬去春來花草稠、韭黃青菜綠茵茵、紅紅綠綠新春衫、數九盡了草木青;通過觸覺來寫人對冬季來臨的無奈和對春回大地的喜悅:扳指數九冷風來、滿天寒氣冷颼颼、漸漸舒開兩隻手、八九吹面風不寒;從聽覺上來寫入冬後寒流南下,北風呼嘯的獨特感受:一九和二九,滿天寒氣冷颼颼;還有寫了春回大地,牛鞭不絕於耳的聲響:牛鞭遍野響不休。

這兩首諺語,還形象巧妙地通過入冬以後人們隨時令而變的所有穿著打扮來表現對冬天的切膚之“感”,如:毛衣外套滑雪衫、大衣毛帽不支寒、脫下棉衣把路走、紅紅綠綠新春衫。

四、鮮明的時代特徵

尤其讓人欣喜的是兩首農諺雖同出一地,形式上如出一轍,但內容卻有所不同,從中可以透現出民歌的人民性和時代性特點。

幾千年來,農業生產一直是華夏兒女生存發展的根本。一年之計在於春,作為勤勞的農民,最緊要的應該是適時而耕、及時勞作。農事大於一切,所以要“家家戶戶犁耙修、收拾農具忙生產、牛鞭遍野響不休”。當然也充分反映了過去人們生產力水平的低下,從事農業生產仍然要依靠笨拙的木製農具和工作效率極低的耕牛。而在第二首中,卻出現了帶有鮮明時代特徵的現代的時髦名詞:毛衣外套滑雪衫、火爐旁邊讀報刊。這些名詞的出現,充分地表現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精神文明的追求。前後比照真可謂是滄海桑田,翻天覆地!

五、科學準確的結論

這兩首農諺還形象地揭示了生物的周期性現象與時節氣候的關係,與現代科學家竺可楨的物候學理論研究成果竟不謀而合,如:五九回陽九,沿著河岸插楊柳;九九盡了九,冬去春來花草稠。

農諺中“五九回陽九,沿著河岸插楊柳”之說,這裡的“回陽”是有科學依據的。地理學、天文學研究表明,從冬至日也就是開始數九之日始,太陽已從南回歸線漸漸向赤道轉移。到了五九時節,天氣明顯變暖,太陽也離人越來越近了,當地的農民的“回陽”之說正與此不謀而合。

從氣候、物候及農事活動的實際考察來看,這兩首歌不僅適用於我們宿遷一帶,還大體適應於黃河流域,對於指導農副業生產和日常生活,都有一定的作用。

當然由於我國地域遼闊,氣溫變化、氣候寒冷的程度不同,《九九歌》也因地而異。晉冀魯豫等北方地區流傳的是:“一九二九莫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江浙滬等南方地區流傳的是:“頭九暖,二九寒,三九凍得百鳥亂,四九臘中心,凍死臘蟲精,五九四十五,刀斬勿入土,六九五十四,再冷無意思,七九六十三,衣帽兩可挽,八九七十二,貓狗找陰地,九九八十一,百草報青葉。”這些都生動地反映了冬至後的八十一天中,氣溫變化的客觀規律。但不知怎的,讀起來好像都沒有我們所採集到的這兩首農諺親切自然,因為它語意中還透著一股家鄉的泥土氣息和甘醇如酒的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