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變了

我的家鄉是白洋淀,那也是小兵張嘎的老家。今年回家鄉,我對家鄉有了新的認識。

前幾年,由於缺水,白洋淀成了乾涸的大坑。1987年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家鄉的人民為白洋淀引來了水,白洋淀又生機勃勃地活了起來。

回到家鄉的第二天清晨,我便約了兒時的夥伴騎車前往我日夜思念的白洋淀。一路上,林木茂密,鳥語花香,空氣清新,柏油路寬闊筆直。來到白洋淀大閘,喔,這裡萬頭攢動,人聲鼎沸。這裡有農民,也有城裡人,有賣食品的,有租遊船的。我驚奇地問:“這裡怎么變得這么熱鬧了?”夥伴們告訴我:“咱這裡已開闢為新的旅遊點了!”我站在大閘上往淀里望去,只見水面上停泊著排排龍舟,十分壯觀。夥伴搞來一條小划艇,我們向淀中心划去。白洋淀水清見底,成群的魚蝦在水中穿梭,五顏六色的水草浮在水中。遠處大片大片的蘆葦向水天相接處伸展著。夥伴告訴我,如今,蘆葦塘承包以後,長勢非常好。蘆葦成了白洋淀地區人民發家致富的寶貝。

荷花也是白洋淀的“特產”。我們的小船劃到了荷花潭,只見四周有蘆葦的天然屏障,中間瀰漫著鮮艷的荷花。粉的、白的,亭亭玉立,花瓣上露珠滾動,真是動人極了。

快中午了,我們上了岸來到我的姑媽家。村里青瓦房舍連成一片,昔日搖搖欲墜的茅草土坯房不見了蹤影;姑媽家中的擺設也由往日的一張桌子、兩個凳子和一個火炕,變得現代化了,彩電、冰櫃、新式家具,已遠遠超過了城市人的水平。姑媽說:“自從白洋淀有了水,這裡就一天比一天富足了……”白洋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加上這裡人民的艱苦奮鬥,換來了白洋淀五業興旺的今天。

白洋淀變了,我的家鄉變了,變得更美了,更富了!我深信隨著改革開放,隨著黨的富民政策,白洋淀會越變越美。

外婆的家在蘇州農村,那裡隔絕了塵世的喧囂,惟留下纏綿的鄉音,悠悠故鄉水,還有那外婆沏好的碧螺春……

“這裡是水的世界,看那陳西的小河橫貫了這小鎮上的一切,人事景情融在水裡漸漸淡了散了化了……”聽余秋雨先生講述這小鎮鄉水的故事不覺出了神,還是自己去水邊走走,去感受鄉水的氣息吧。

正值夏日,烈日當空,走著走著忽覺清風習習。順著涼風,緊走幾步,果真發現一條靜謐的小河穿梭於水鄉古鎮。

一切悄然無聲,我躡手躡腳,不敢打破這獨有的寧靜。這河面像冷翡翠,仙人鏡,還是珠玉盤?一時間我驚呆了,竟不知該何以修飾。當然最在意的莫過於為何日光是如此清涼?定睛細視,找到了其中的原委,那紅日當頭,恰投入河面中央,萬丈華光在水面上散射出條條五彩的光帶,光帶又好似被這清水所陶醉,脫去了層層的灼熱的華袍,最後竟成了點點光斑,在款款柔波中組成螺鏇樣,好似在跳小蜜蜂的“八”字舞……

習習清風,吹來一群野鴨,悠閒地在水中划過層層同心圓,而後是幾隻翩然起舞的蜻蜓,沾水潤舌,此情此景,不正是“蜻蜓點水款款飛”嗎?

人與景在此刻真正地相諧交融。帶著這點靈感,我划動我的筆尖,任點點心雨飛舞跳動,任款款思緒飄入雲天,任絲絲愁情融入水中,我溫柔地寫下我生平第一篇詩歌——《東方版威尼斯》。

不經意的一道殘陽鋪入水中,抬起望去,一個梳著長辮子的村姑,正拿著個棒槌在水邊洗衣,頭上小鳥在輕鳴,耳邊雛燕在呢喃,她輕輕拭乾珍珠般的香汗。遠處,裊裊炊煙升起,依稀可見朦朧的青磚白瓦。我無意離去,不知是陶醉在這天堂般的美景之中,還是正留戀這天使般的蘇州美人?

這悠悠的鄉水,不知陶醉了多少人,也不知滋養了多少年的文化底蘊。夜黑了,月色如水,水如天,獨立水邊悄然:在這“中華文化的後花園”里,鄉水陶醉了唐伯虎,金聖歎,是否還有小小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