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八年級下冊語文第四單元作文:到民間採風去

江南水鄉,河道如織,橋便成了密密河道中的符號,傳遞著水鄉的訊息。長長的石橋是破折號,高高的拱橋是句號,閉上眼睛,我也能將橋的細節一一描繪。傍晚時分,橋身鍍上一層金邊,婦女們忙著淘米洗菜,一邊還不忘與鄰居碎碎地嘮,從柴米油鹽到一家老小,笑容里透露著滿足與平和。

炊煙裊裊升起,這是村莊以自己的語言召喚著勞作的人們回家。橋一下子熱鬧起來,回家的男人扛起腳踏車,穩當地走過石橋台階,然後飛快地騎上,一路鈴鐺,還不忘跟路旁人家熱情地打招呼——“吃飯哉”,一會兒便不見了身影。菜農們在橋邊擺了攤,拿著草帽,扇著風,披一件洗得泛白的藍開衫,穿一雙沾滿泥土的自編草鞋,坐在台階上,大聲吆喝。放了學的孩子們橫衝直撞嬉戲著,老農把攤子護在身後,斥責道:“小赤佬兒,小心點……”孩子們吐吐舌頭,書包在身後“啪嗒啪嗒”地響著,跑遠了。

水鄉農村的時光,就如烏篷船欺乃的槳聲,有聲有色;又如橋下無聲的流水,不慌不忙。沒有勾心鬥角,沒有利慾薰心,枕河人家的日子就如湖水一般澄澈。

老人們愛在茶餘飯後,坐在橋頭光滑的石欄上,蹺著二郎腿,剔著牙,天南地北地聊著,忘了夜色越來越濃。有時候,什麼都不講,享受著夏夜習習晚風,閉眼回憶往事,時間在這裡停住了匆匆的腳步。待困意襲來,起身離去,卻驀然瞥見枝頭圓月如鏡。

幾百年來,家鄉的橋記錄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足跡,或焦急或悠閒,或得意或失意,都被細心地一一收藏,隨著歲月的洗濯,沉澱出一種特有的質樸古老的韻味。橋像一位飽經風霜、睿智深刻的老人,用他寬容的懷抱一視同仁地將所有水鄉之子容納,不管衣錦還鄉還是落魄歸家,它只是靜靜地站在那裡,觀望水的每一次漲退,桃花的每一次開謝,梧桐樹的每一次凋零。於是,遠在他鄉的遊子望見了橋,就像回到了家。

紹興人的一生中,總有那么一座橋。它承載了你生命中某段時光,亘古不退色,直至你消散,在它的某個角落也會有你的氣息與身影。它可以不華貴,可以不聞名,但必須足夠堅固。它可以讓你在某種特定的時刻。想起它,會滿含淚水,然後發獃很久。是的,它本身並沒有任何特別,只因為每一個水鄉人,用生命中最美好的感情來祭奠它,在心中開成一朵永遠不敗的花,荼摩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