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單元作文八年級下冊魯教版作文:孔子為何博學

孔子一生受人敬仰,那他的博學從何而來呢?5單元作文八年級下冊魯教版作文告訴您,詳情請看以下內容。

5單元作文八年級下冊魯教版作文:孔子為何博學

因為孔子是聖人,所以他的智慧、他的思想、他的博學乃至於他的一切言論,一直以來總是帶上了“天才”式的光環,連他的得意門生顏淵也由衷地感嘆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我時常在想,早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何以會是一個如此博學而又睿智的人?為何在歷代人們的心目中,他總是以一個充滿了光輝的“聖人”形象出現,讓後人景仰、膜拜?

近來再讀《論語》,從字裡行間,我似乎漸漸走近了孔子。

孔子的博學來自於他對苦難生活的真切感受。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當有人認為孔子的多才多藝是上天安排時,他不僅不同意,並且指出,正是自己小時候的苦難生活,才學會了那些“君子”所無法接觸因此也就不可能獲得的技能。

孔子的博學來自於他的“學無常師”。他的一句老少皆知的名言佳句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人曾對孔子如何學習心存疑惑,他的弟子子貢回答說:“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意思是說,文武之道無處不在,我的老師到哪裡不可以學?還用得著一個固定的老師嗎?孔子淵博的知識正是得益於他在民間廣泛的學習和不懈的積累。

孔子的博學離不開他潛心學習、每事必問的研究精神。孔子來到太廟(魯國之君周公旦廟)參加祭祖活動,雖然已經有了博學的聲聞,但遇到每件不懂的事情還是要向人虛心請教。他認為學無止境,無論地位多高,名氣多大,“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應該不懂裝懂。他在齊國時研究《韶》樂,沉浸其中,竟“三月不知肉味”,他說:“想不到音樂竟有這般的力量啊!”憑著這種近乎痴狂的鑽研精神,孔子成為一個博學的人也就不足為怪了。

孔子的博學還來自於他老而好學的人生態度。司馬遷說“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就是說,孔子是直到晚年才開始學習並喜歡上《易經》的,由於反覆閱讀和研究,以致於編連竹簡的皮條都多次斷掉。他自己也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意思是說,多給我幾年時間(使光陰倒轉),五十歲時開始學習《易經》,我便可以沒有大的過失了。《易經》深奧,孔子認為一個人五十歲左右研究《易經》比較合適,因為這時的人有了足夠的社會生活經歷,對於自然和社會規律有了一定的認識,因此能夠較好地把握《易經》的精華和意蘊。雖然“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的說法未免誇大了《易經》的作用,但孔子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為我們樹立了一座終生學習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