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單元魯教版八年級下冊作文:如果孟子當了國君

五單元魯教版八年級下冊作文:如果孟子當了國君

如果孟子當了國君,他還會堅持“君為輕,民為貴”嗎?

在先秦的諸子百家中,孟子是很傑出的一位。他雖然屈於孔子之後,被稱為“亞聖”,他的“君為輕,民為貴”就是對孔子思想的最大突破和超越。想一下吧,在兩千多年以前,有“君輕民貴”的主張,該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超前”!

不過,對此就不去說它。只說筆者在讀孟子的“君為輕,民為貴”時,突然“逆向思維”地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孟子當了國君,他還會堅持“君為輕,民為貴”嗎?

孟子,周遊列國,推銷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主張,希望能有某個國君識貨,使他大展宏圖。但人家充其量聽他說說而已。這也難怪,哪個國君會接受自己竟然輕於民的主張呢!這也決定了沒有哪個國君會賞識他、重用他,所以孟子終其一生,都只能是一介平民。但也正是這個平民身份,使他說出了“君輕民貴”。

不妨假設一下——儘管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如果孟子的推銷成功,某個國君重用了他,讓他掌管一個方面的民事,他還會堅持“君輕民貴”嗎?特別是,如果他自己當了國君,他還會堅持這個理念和主張嗎?

從讀史得知,那個揭竿而起曾與自己的窮弟兄相約:“苟富貴,毋相忘”的陳勝,當他起義獲得暫時的成功後,一些窮弟兄再去找他,叫著他的小名,他就很不高興了。不但沒有“毋相忘”,還把人家趕了出去。前後所以發生這種變化,是因為他的地位、身份發生了變化。

這種因其地位和身份發生變化而對原來的主張變卦的現象古今中外都屢見不鮮。民主、自由的此種遭遇就最為典型。在沒取得政權時,把民主、自由寫在自己的旗幟上,以此號召天下。熱愛和嚮往民主、自由的人們紛紛投奔過來,為民主、自由而戰。當年蔣介石當校長的黃埔軍校的大門上就寫有這樣的標語:“升官發財請去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批是“革命者來”。但當取得政權後,就如魯迅所說的“一闊臉就變”,很快便變了卦,不但收起了民主和自由,還把民主和自由打入另冊,加上了這樣那樣反動的標籤。誰再要民主和自由,誰就是要反動,當然就是反動分子了。蔣介石就曾以此將包括聞一多在內的許多要民主、要自由的人士殺害。原來他當初的宣言和承諾,不過是一個欺世盜名的謊言!當達到自己掌權的目的後,便將民主和自由踩在腳下了。

以此來看孟子的“君輕民貴”,他若當了國君,還會堅持這個學說嗎?也許有可能,但最大的可能恐怕也會將其踩在腳下了。

但是君和民,到底誰輕誰貴,又不在於說,不在於理論,主要在於事實,在於實踐。當事實上、實踐中,君決定著民的命運的時候,官決定著民的命運的時候,再說君輕、官輕,再說民貴、民重,都如同兒戲,甚至連兒戲都不如。而只有事實上、實踐中,民能夠決定君的命運,民能夠決定官的命運的時候,即便不說“君輕民貴”,那民自然也就貴了,重了。

“君輕民貴”兩千多年前就被孟子“超前”地說出了,但始終是一個畫餅。這是因為主張此說的孟子,他不過是一介平民,他手無寸權,不能改變“君貴民輕”的現實;而手握大權可以改變這個現實的君和官們又不肯改變。

由此似乎可以這樣說:理論上提出“君輕民貴”的,當然也很可貴,但最多也只有五分可貴;而唯有在事實上、在實踐中也實現“君輕民貴”了,這才十分可貴、萬分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