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語文版五單元作文:孝心一片動天下

八年級下冊語文版五單元作文:孝心一片動天下

1995年6月,李勇獲得了全縣國中畢業統考第二名。8月,他以全縣中專招生考試第四名的成績被慶陽師範學校錄取,成為慶陽師範學校中一(3)班的學生。

當喜事臨頭的時候,李勇心裡更多的卻是憂慮,自己去上學,父親怎么辦?

癱瘓在床的父親嘴裡不說,心裡當然知道兒子在愁什麼。他讓李勇找來了村幹部和家族的長輩們,請他們出面說話,讓已分家另過的大兒子來照顧自己,讓李勇能安心去上學。

9月8日,當著村幹部和家族長輩的面,李勇與哥哥說定,家產全部歸開著一個小飯館的哥哥所有,哥哥負責照顧父親,並每年拿出1500元錢作為李勇父親、李勇的生活費及學費。

9月9日,李勇的哥哥突然又找上門來,對父親及李勇說:“昨晚回去想了一下,覺得不對。家產總共只值六、七千元,李勇上學4年,我得拿6000元,划不來。”李勇氣極了,說:“那你看別處哪裡有靠養活人得利的事你就尋去!”

哥哥走了,李勇和父親面對面坐著,好長時間誰也沒有說一句話。

李勇走出門,來到了母親的墓前,這位16歲的少年長久地跪在母親墓前,先是無言地任淚珠一滴滴地滾落,最後,終於放聲痛哭。不知過了多久,他用手抹去臉上的眼淚,給母親磕了三個頭,說:“媽,我背上我爸上學去吧!有我吃的一口飯,就不會讓我爸餓著!”

賣了自母親去世之後一直珍藏著的200公斤玉米、400公斤糜子等一些糧食,湊了1000元錢,李勇背著癱瘓的父親來到距家25公里的西峰市求學。

交了500元學費,在一位好心人的幫助下,他以每月40元的租金租下了學校附近的一大間平房,用家裡的一個破鐵桶做了個火爐,搭起了鍋灶。父子二人相依為命地過起了日子。

17歲是人生的花季,過早倍嘗生活艱辛的李勇卻不能像其他同學一樣在課餘節假日逛街看電影。逢節假日和星期天,他總要背著或用架子車拉著父親上街轉轉,讓父親散散心。有時,從拉三輪車的姐夫那裡借來兩輪車,走街串巷掙點兒錢補貼生活。

自尊心極強的李勇從未主動向學校反映他的情況。他默默地靠自己的努力一面照顧父親,一面刻苦學習。第一學期下來,他被學校評為“三好學生”。

從國小,到國中,到師範,李勇遇到了一個又一個的好老師。這些老師不但關心著他的學習,也關心著他的生活。

他的國中老師給過他許多的幫助,並和師範學校的老師等人一起,最早把李勇背父上學的事寫了出來,投給了《隴東報》和《中國青年報》。《隴東報》和《中國青年報·教育導刊》最早披露此事後,全國20多家報刊紛紛轉載。

社會各界對於一個普通孩子的孝行所表現出的反應令人吃驚。《中國青年報·教育導刊》的一則報導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包括美國、香港等地在內的世界各地上千封來信飛到了報社、學校和李勇手中,5萬多元的捐款寄到了學校和李勇手中。

給李勇來信、寄錢的一多半是老人、一小半是中年人和中學生。

遼寧老同志黃百田信中說:“看了你的事跡,想起了我苦難的童年。也是16歲,我以優異的成績被奉天鐵路學院錄取,因為那是舊社會,沒錢入學,我含淚退回入學通知書。從此,我做小工維持和祖母相依為命的苦難生活。你和我命運相同,但時代不同,你選擇的道路是正確的,沒有失學,也沒有扔掉相依為命的父親。”北京一位退休老人來信說:“我非常願意與你這樣的青年交個忘年朋友……你最好把你的簡單情況寫一下,如你爸爸的病情,你的身高、腳碼,你需要什麼學習用品。回信就寫董奶奶收即可。”安徽淮南教育學院副教授方守金夫妻倆和兒子方曉楓全家一起給李勇寫了封信,說:“今天晚上,我們一家人都在談論你,都為有你這樣的好孩子、好學生而感到自豪。”南京理工大學唐治教授在信中說:“目前你體重多少?身高多少?一個月同父親一起的一伙食多少錢?你身體好不好,一天睡幾小時?第一學年幾門課考多少分?孩子呀,你太不容易了!”許多信催人淚下。

自從知道了李勇的事之後,李勇的老師和同學們不斷地去看望李勇的父親,幫他做家務。

師範學校作出了“關於學習李勇同學,艱苦奮鬥、刻苦學習、孝敬父母的決定”。慶陽地區教育處和團地委聯合作出向優秀學生李勇學習的決定。甘肅省副省長陳綺玲、團省委書記邵明、地委書記黃續祖、專員等也都給李勇寫信、捐款。

師範學校校長李種德幾次和李勇家鄉縣、鄉、村及鄉親們一起商量李勇父親的贍養問題,最後,李勇的哥哥答應接老人回家贍養,學校則從代管的各界捐款中每月拿出50元作為老人的一伙食補助。這樣,從1996年3月開學起,李勇的父親就留在原家中,由李勇的哥哥照料。

李勇父親的贍養問題表面看來是解決了但背後的問題依然存在。

5月15日,慶陽師範學校一司機對記者說:他當天上午親眼看見,剛花了一萬多元蓋了新房的李勇的哥哥嫂子,給父親的飯是:一個饃、一壺水、八九根鹹菜。該司機此前曾多次送校長去過李勇家。

司機說:老漢見了我們就流眼淚,說還想跟著李勇一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