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中成長讀後感

這本書啟示我們要善於從小事情中總結和思考,感受和體會。這裡,關鍵是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善於把握事件的意義,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師將自己的教育實踐和身邊發生的小事記錄下來,在寫作的過程中對事件進行梳理,引發思考,從而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把行動的過程作為研究的過程,持之以恆,就能夠從簡單的事情中看出端倪,使自己的思想和認識更加深入,增強自身的職業敏感度。只有讓思考伴隨平凡的日常教育工作,伴隨教育行為的記錄,教師才能在反思中獲得專業的成長。

“在反思中成長”這篇文章,對教師的教師反思實踐進行了闡述,把反思分為對教學活動的反思、對遊戲活動的反思、對生活活動的反思、對個性化教育的反思四個方面。引導教師形成一種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的思維方式與職業生活習慣,在工作中體驗生命的意義,實現個人、教學、研究的真正融合。

文章中還一針見血的指出了教師在寫教學筆記中存在的幾個問題:1、找不到事情可寫 2、找不準問題所在 3、發現“閃光點”卻不去寫 4、對教育筆記加以“修飾” 5、為“寫”而“寫” 6、分析觀點有錯誤。確實如此,更多的時候我是感到無話可說。

教學前進行反思,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並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教學預測和分析能力。在每一次活動前,我都會對前一次的活動進行反思,想想自己是否與孩子親近尊重了孩子的發展;是否適時的介入活動,有效的引導幼兒;是否對孩子的問題、行為做出了及時的反饋……除此之外,我還會對孩子在本次活動中的一些表現進行估計,孩子對這個遊戲的興趣會怎樣,是否會出現比較激動的場面,一旦出現該怎樣較好的引導;回答問題時孩子會回答哪些方面的內容,考慮各種答案的可能性等。

教學過程中進行反思,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提高教學調控和應變能力。活動中我常常會對孩子的一些表現、活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及時的反思、調整。

我認為教學後的反思更為重要,它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提高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因此每一次活動之後,我都會對活動中自己的教學語言是否恰當、與孩子的關係、眼中是否有每一個孩子、指導策略是否正確、對孩子的表現是否及時反饋等進行反思,總結本次活動的優缺點,使其成為今後活動的一個借鑑。

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使我認識到,要不斷加深對反思深刻含義與重要性的認識;也讓我了解到,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思考、反省、探究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各個方面,如目標、內容、組織、教學策略、師幼互動等,存在的問題並加以調整,需要反思的問題不一定是單純的“不足”或“缺陷”,也可以是在以幼兒言行為鏡反思自身問題深刻剖析其行為背後的理念支持,挖掘思想深處自己也許從未意識到的觀點信念,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進而從調整改善自身教育行為做起來影響幼兒,實現與幼兒的良性互動。

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名反思型的教師,要時刻關注幼兒,關心幼兒的發展;希望通過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的積累,使自己的教學更機智,更加新穎,更富有特色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