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起誠信的行囊

誠信是道路,隨著開拓者的腳步延伸;誠信是智慧,隨著博學者的求索積累;誠信是成功,隨著奮進者的拼搏臨近;誠信是財富的種子,只要你誠心種下,就能找到打開金庫的鑰匙;誠信是旅行者的行囊,只有你背好它,才能找到理想的天堂!

誠實與守信,是一種美德,一種品質,為中華民族所信奉;是立身處世的原則,是人格的體現。誠信就如旅行途中所背的行囊,只有抓牢它,才能到達目的地。

“人無信而不立。”戰國時期,秦國的改革家商鞅剛剛開始改革時,遇到了保守貴族們的百般阻撓,也遭遇了老百姓的懷疑。有一天,人們在城門上看到了一張告示,告示上說,只要有人能將一根三丈高的木桿從南門移到北門,就可以得到十兩黃金的賞賜。看完這一告示,眾人議論紛紛,都認為商鞅這是在開玩笑,於是一連幾天都沒有人來試試。直到有一天,一個人扛起了那根木桿,把它從南門移到北門,於是商鞅當場賞賜給那人十兩黃金。從此,商鞅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有了極高的信譽,從而使他的一系列變法措施也得到了實施。秦國的實力得到加強,為以後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商鞅正是因為背起了誠信的行囊,才有機會成就了秦國的輝煌,才有了流傳千古的美名。

千年前的古人能做到的,千年之後的人們同樣也可以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更好。

“守信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財富。”還記得2024年,有一對兄弟讓全國人民為之動容。當時在北京承包工程的孫水林在外地出差時,不幸遭遇車禍身亡。他臨死前叮囑弟弟孫東林不要忘了給農民工發工資,孫東林在悲痛中處理完哥哥的喪事後,牢記哥哥的囑託,每日東奔西走,籌集資金,用來支付農民工的工資。他拿出哥哥遭遇車禍身亡後賠償的26萬元,他自己積攢的6.6萬元,最後不得已還動用了本來留給母親的養老金1萬元,終於湊齊了拖欠的工資,總計33.6萬元。孫東林在湊齊錢後,第一時間發到農民工手中。哥哥至死不忘守信,弟弟用實際行動詮釋“誠信”,他們是最令人感動的“信義兄弟”!

不論是古代敢於說真話而贏得他人尊重的晏殊,還是現代因為四十多年前的一個承諾而守信數十年、照顧故友的遺孀和孩子的朱邦月,他們都背好了誠信的行囊,達到了人生的至高境界。

不守信的人注定得不到老天的眷顧,“狼來了”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不知道背著誠信的行囊走路的人,注定成就不了輝煌。王戎年輕時的因為蠅頭小利而在賣給別人的李子核上鑽孔而失去做官機會的事例,不正說明了這一點嗎?

天使的翅膀折斷了,落到了人間,成為人們的憂傷;誠信的行囊拋棄了,散落到地上,變成撒旦的魔杖。讓我們一起背好誠信的行囊,走向理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