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創新與創新作文

作文創新與創新作文

章 熊

創新是當前的熱門話題,作文是學生心靈的天地。那么,什麼是創新的作文呢?

頭一個問題是:什麼是中學生的創新?

創新就是去探求世界上還沒有出現過的觀念、事物。可是如果拿這個標準來要求一個中學生,恐怕除極個別的同學外,絕大多數的中學生都只能望而卻步了。這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合理的。

(整理)

有一位叫米德的心理學家說:"一個20世紀兒童發現,在直角三角形里,勾股邊的平方之和等於弦邊的平方,那么,他就完成了跟畢達哥拉斯一樣的創造性勞動。儘管這個發現對於文化傳統來說等於零。"這段話說得非常好。如果一個中學生能夠在自己的探索中發現勾股弦定理,他對我們的世界做出了什麼貢獻呢?沒有,因為勾股弦定理早就被畢達哥拉斯證明了--"這個發現對於文化傳統來說等於零。"然而,你能不為這位同學熱烈鼓掌嗎?對這位同學來說,這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發現,而且預示著他輝煌的未來!

"創造"可以分為"真創造"和"類創造"。具有首創意義的發現、發明是"真創造",科學家、藝術家的活動產生新的有社會價值的成品,是"真創造"。發現、發明自己個體世界中前所未有的東西,就個人而言,這也是創造;儘管談不上"首創",但是他也同樣經歷了類似於一切偉大創造者所經歷的過程,因此叫做"類創造"。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創造就是一種"類創造"。所以我國教育界老前輩劉佛年說:"只要有點新意思、新思想、新設計、新做法、新方法,就稱得上創造。"

這樣來看待創新,創新並不神秘,它是人人都能具有的品質。但是,它又往往和人們擦肩而過,與我們失之交臂。如果不能有意識地澆灌、培育,它就可能枯萎於萌芽狀態。《傷仲永》的悲劇也許就在這裡。

學習的本質就在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獲得了對我們個體而言是新穎的知識和經驗。中學是人的一生中發展變化最迅速的時期,是一個人充滿好奇地探尋世界的時期,學習的特點又為創新意識的培養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創造性學習就是指教育成為培養創造精神、激發創造力的源泉--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探索自身的未知領域,根據自己的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來學習。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就在現在!

作文的創新來源於觀察、分析能力和求新意識。前者是基礎,後者是動力。

觀察和分析能力來源於對現實生活的思考。不久前,我應邀為一本國中作文選作序,它的欄目名稱深深地吸引了我:"青春的腳步"、"濃濃親情"、"生活記趣"、"心靈呼喚"、"課堂內外"、"論壇縱橫"、"生活見聞"、"我與網路"、"名人風采"......這些欄目的名稱和一篇篇習作反映了一個對我來說既陌生又親切的世界。它使我不由得想到:這個世界變化得是多么的快!

的確,社會的不斷發展,使我們的世界不斷更新,我們觀察與思考的內容也不斷地發生著變化,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文化水平的提高,一個人,特別是青少年,題材範圍的開拓,是和認識水平的提高息息相關的。許多作文題目,初一可以寫,高三也可以寫,比如《我的一家》,甚至國小生也可以寫,但是誰都可以想到,這些作文的內容會有多么大的不同--即便內容範圍差不多,思索的深度和具體感受也會很不一樣。從中學生的習作里,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青少年心理發展的軌跡。這種軌跡大致是:從取材範圍看,一般是從個人身邊現象轉向社會現象;從材料來源看,是從直接經驗擴展到間接經驗;從所反映的思想來看,是道德評價和理想的色彩日益濃厚。然而發展的趨向雖然大致一致,步伐的快慢卻可以相差甚遠。不是嗎?在同一起跑線上,同時起步,卻不會同時達到終點。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很多(比如說社會、家庭等等),但影響最大的還在於內在因素,在於不斷超越自我的努力。而創新,就是超越自我的催化劑。

創新就要不斷超越自我,它意味著青春和活力。哪一個年輕人不為之神往呢?

老年人喜歡回憶過去,年輕人喜歡瞻望未來,我喜歡的是傑克·倫敦的一句名言佳句:"年齡隨著歲月而老大,青年永遠是青年。"是的,青年是人生的春天,春天是生機勃勃的,青春是充滿生氣的。現代的年輕人都在努力地尋求自我,都在力求顯示出自己的個性,喜歡標新立異。這是非常好的,它是走上創新道路的起點。"標新立異"是好事,沒有日新月異,社會永遠不能進步。但是希望你們注意:"新"和"異"不是"怪",不是譁眾取寵,它們是思想方法日趨成熟的結果。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青少年思想方法的發展有著一定的規律性。概括地說,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可以稱為"二重性"階段,即以"對"和"錯"來看待每一件事;第二階段可以稱為"多重性"階段,這時他們開始明白世界是複雜的,分析事物要注意多角度和多因素,看待一件事可以有多種方法;第三個階段可以稱為"相對性"階段,在這個階段,人們懂得要考慮各種不同情況,對待具體事物和問題要作具體分析。

觀察、分析能力來源於日益豐富的社會實踐和成熟的思考。相信你們都已經有了一種"成人感",的確,你們正在日趨成熟。那么,努力使自己想得更深沉一點兒,更全面一點兒,使自己成熟得更快一點兒,不好嗎?

這就是一個老年人對你們的期待。

有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容易激發創新思維。思維空間越廣闊,越自由,創新意識就會越活躍。中學生的寫作中,隨筆往往寫得比命題作文好,就是這個道理。

聯考作文是熱點,我們不妨就從聯考作文說起吧。

兩年來聯考作文題目有些什麼變化呢?主要有兩點:一點是試題(給題目也好,不規定題目也好)的核心是一個話題,另一點是不限制文體。既然是一個話題,就有比較大的自由發揮餘地;不限制文體,就更容易適應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容易發揮各自的所長。總之,這兩年的題目都力求給考生以更廣闊的思維空間。

題目的開放性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而思維空間開闊又會帶來一個麻煩,那就是切入點太多不好取捨。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選擇切入點,就要儘量發揮自己的優勢。現在讓我們再拿1999年的題目作例子。那一年的題目是《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這是一個比較寬泛的話題,是一個比較便於自由暢想的題目,它可以寫成科幻作品,也可以寫成議論文,當年絕大多數考生選擇了這兩種文體。可是有一位名叫葉凍的考生就善於發揮自己所長,發揮自己擅長人生感悟的特點,寫得別具一格:

傾聽自己的心跳

葉冰

"我在世上走著,記憶是唯一的行李。"

--西諺

一個走完自己漫漫一生的人,一個經歷過無數大是大非大起大落的人,一個可以用白須白髮捋起智慧的人,可能早已學會用淡漠悠遠的目光看喧囂的塵世的人--我們稱其為老人。記憶是老人守了一生的財富,所以越老越單純的人,他們的平靜恬然都來自於這筆別人無法掠奪的財富。在與暮色相伴的時候,數曾經的日子,聽自己的心跳,是一種幸福。

一個初入塵世的人,一個未經風雨的人,一個用懵懂目光看一切的人--我們稱其為孩子。記憶是他們即將用一生開掘的財富。在晨光中眺望未知的歲月,想像應有的心跳,亦是一種幸福。

那么,倘若一生的記憶是可以移植的呢?倘若把老人的幸福送給孩子,讓他們毋須經風雨就能知曉山是如何站成一種尊嚴,水是怎樣淌成一種智慧;讓他們毋須見霜雪就明了是與非、善與惡、歡樂與艱辛、美麗與苦難自成怎樣一種天壤之別,那幸福還能稱其為幸福嗎?

山說:不,不用你自己的腳掌試一試,你不會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尊嚴,尊嚴亦可以是跌倒跌傷後繼續屹立,不自己試一試,會洞悉到如此深刻嗎?水說:不,不用你自己的手試一試,你不會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智慧,智慧亦可以是若拙若鈍的,不親身看一看,會理解得如此理性嗎?

重要的是自己。一生的寶藏屬於自己,一生的開拓屬於自己,開拓的艱辛屬於自己,艱辛中的美麗屬於自己--只能屬於自己。人從一個未知來到一個美麗的星球,再歸到另一個未知,屬於自己的是自己的心跳。傾聽中,孩子才可能成熟,才可能知道風雨後彩虹的真正顏色。生命是古老的,初生的記憶卻很年輕;土地是古老的,每天的風卻很珍貴,年輕很珍貴。

傾聽著自己的心跳,充實著自己的記憶,用自己的左手溫暖右手,穿過西風凋碧樹的季節,穿過為伊憔悴的隘口,待一生走完,待孩子們的幸福轉為老人的幸福,你會於驀然回首之間發現,原來,人生是這樣變完整的,人類是這樣走向文明的。

試著努力傾聽著自己的心跳,聽它如何在不同的山水中發出不同的聲音--因為,即使記憶可以移植,一個完整的屬於自己的人生卻不能。(本篇獲得聯考滿分)

發揮自己的優勢,就容易找到自我,就容易形成自己的個性。請你們記住這一點。

發揮優勢首先必須具有"優勢"。

空間廣闊只提供了條件,有了廣闊的思維空間,並不意味著一定會有創新作文出現;反之,沒有廣闊的空間也並不一定沒有創新作文出現。

現在,讓我們再看一個10多年前一次聯考的作文題目,這是1989年的試題:

你的好朋友是某重點中學高三年級里中上水平的學生。他對歷史特別感興趣,從高一開始,就立志報考某重點大學歷史系。現在畢業在即,班主任李老師動員他報考一般院校,認為這樣錄取的把握比較大。他父母認為學歷史"出路"窄,由於他外語成績很好,所以堅決主張他去報考外經、外貿專業,將來容易找到工作,待遇也比較優厚。

他為此感到困惑和苦惱,給你寫了一封信,想聽聽你的意見。請給他寫一封回信。

實事求是地說,這的確不是一個好的作文題--它平淡得很,平淡得像一杯白開水。像這樣的題目,似乎只能就事論事,發表一通議論而已,沒有多少創新的餘地。可是當年卻出現了這樣一篇與眾不同的試卷:

xx努牛

你好!

來信已經收到,詳情悉知。

你很想聽聽我對你選擇報考志願問題的意見是嗎?對不起,我不想正面回答。

最近,我聽來一則寓言,覺得很有意思,講給你,也許對你有啟發。

從前有一頭驢子,它最喜歡吃蘆草,不過這蘆草不太好找,只在乾涸的溪溝或小河邊才有。這天,它又餓了,於是出去找蘆草吃。剛巧,在山坡上遇到一隻山羊。

"乾什麼去呀,驢先生?"山羊問。

"去找蘆草吃。"驢子回答。

"喔,你這個瞎子!"山羊奇怪道:"滿山坡長的都是青草,隨處吃吃就飽了,幹嘛非要找蘆草吃!我知道你是能吃青草的。"山羊說著順嘴啃了幾口草,邊嚼邊說,"其實我最愛吃榆樹葉,可那得跑多遠去找?還不如隨地吃個飽。"

"可我愛吃的是蘆草,不是青草。"驢子答完,徑直走了。

不久,驢子又碰到一頭公牛。公牛正在樹下乘涼,見到驢子,問道:"驢老弟,去幹啥?"

驢子說:"去找蘆草吃。"

"我的老弟,"公牛慢條斯理地說,"你會拉磨。乾那差事不得了!工作有了保證,就餐的問題也解決了。這么好的事打著燈籠也難找,你還乾什麼非要去找蘆草吃呢?"說著,公牛搖搖尾巴又道,"你看我,每天耕地,吃喝不愁,多好呀!"

驢子道:"牛兄說得不盡對,我喜歡吃蘆草,為了吃到它,賣些力氣也值得。至於拉磨,我雖會,但卻沒有興趣,那么,拉起磨來也大概沒有多大出息。再說,我現在還有選擇餘地,並非只能走拉磨一條路呀!"說罷又去找它的蘆草了。

寓言講完了,你看這頭驢子多傻。不是嗎,你說呢?

好了,不多說了,你自己去想吧。

問好

努舩x

旁盧湃

請你發表意見,你卻寫了一個寓言故事,真是有點兒匪夷所思!可是仔細一想,寓言故事這種形式卻使作文的內涵擺脫了就事論事的束縛,產生了某種哲理的意蘊。

作文的創新既包括內容方面,也包括形式方面。古人韓愈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唯陳言之務去。"寫東西是給別人看的,言語表達的效果是和表達形式的新穎程度成正比的。陳詞濫調,內容即使正確,在對方的心裡也不容易激起什麼反應,它的表達效果等於或者接近於零。因此,"唯陳言之務去"是一切寫作者努力追求的境界。

前面說到作文要想發揮優勢,就必須具備優勢,這個"優勢"首先指言語表達能力。倘若你連自己的意思都無法流暢地表達出來,倘若你苦於辭不達意,還談得上什麼作文的"創新"!

立意、構思、表述,這是一個互相聯繫、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流程。在這個流程中,語言對思維起著梳理和激活作用。有時候,當你不滿足於現成而陳舊的套路,苦苦地探求一個比較新穎的切入口,探求一種比較新穎的言語形式的時候,你也許會驚訝地發現,一旦你捕捉到讓你滿意的構思,這時,你的大腦會興奮起來,你的話語會源源不斷地、流暢地從你的筆下直瀉而出,而這些動筆之前並沒有成形的語句又會反作用於你的頭腦,刺激你的頭腦,使你的思維更加靈活,一些新的構想、新的認識又在向你招手。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體會?

這也正是創新的樂趣。

上面的兩篇作文告訴我們:思維空間廣闊,很好;即使是一個不太寬裕的空間,經過開拓,也能為自己找到一塊相對自由的天地。下面我還要進一步說:你們還要善於在種種限制中尋求廣闊的空間。

創新並不僅僅屬於作文,它存在於各個領域,事物雖然不同,道理往往相通。同樣的,限制也是人生的常態,在人的一生的有限歲月里,"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機遇是很少的。作文的創新的遠期效應,會作用於其他方面,作用於人的整體。

限制--訓練思維的途徑,磨礪思想的手段。年輕人似乎都不太喜歡受到限制,但它又是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的必修的一課。

(整理)

限制--類似於"戴著手銬腳鐐跳舞"(聞一多)。君不見,我國古典詩詞有著嚴格的格律,真好像給詩人戴上了手銬腳鐐,但又有多少不朽篇章遺留後世!

現在,讓我們再拿1990年的聯考作文試題作例子,進行一些分析。

那年的題目取材於德國一位作家寫的寓言式散文,全文是這樣的:

一對孿生的小姑娘走進玫瑰園,不多久,其中一個小姑娘跑來對母親說:

"媽媽,這裡是個壞地方!"

"為什麼呢,我的孩子?"

"因為這裡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會兒,另一個小姑娘跑來對母親說:

"媽媽,這裡是個好地方!"

"為什麼呢,我的孩子?"

"因為這裡的每叢刺上面都有花。"

聽了兩個孩子的話,望著那個被刺破指頭的孩子,母親陷入了深思。

命題老師利用它出的題目是:

根據所提供的材料,請你就第一個小姑娘的說法,聯繫生活實際,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展開議論,不少於600字。

說實在的,這個題目的限制性還不算是非常大的,然而它畢竟還是有一定的限制。

首先,議論的對象是"玫瑰園"。人的感覺、記憶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網路系統,當我們聽到、讀到"熊貓"這個語詞,頭腦中就會浮現那可愛動物的形象。同樣的,"玫瑰"、"玫瑰園"也會引起我們類似的聯想。玫瑰開花的時候,玫瑰園洋溢著香氣。我們的構思必須以這種聯想所產生的社會共識為基礎,這就形成了限制。比如說,把玫瑰比喻成"扮成美女的魔鬼",固然新穎、奇特,但那是萬萬不行的。

其次,我們議論的是"說法"而不是行為本身。小姑娘摘花,違背了花園裡的行為準則,這不在我們議論範圍之內。

第三,我們圍繞"說法"展開的議論僅限於"第一個小姑娘",這又使我們議論的天地縮小了一半。

最後,題目要求我們"聯繫生活實際",它提示我們,必須從這裡尋求切入口。

"花"與"刺"的關係啟發著我們。於是,當年多數考生談的是思想方法的問題--要全面地看問題,不能以偏概全,分析問題要看主流,等等。一部分善於思考的同學當然不滿足於泛泛而談,於是紛紛尋找不同的突破口。有的引申到社會生活,談文化繼承、談民主與法制......有的加以抽象化,談人生的態度(理想與挫折)、談人格的體現(鋒芒與傲骨)、談人生的經驗(忠言逆耳)......這都是很好的,使他們的議論超過了一般水平。

有一位考生選擇了人才問題。在上述超越一般水平的同學中雖然還算不上別具創見,但這位同學卻把自己的構思歸納成一個貌似不合理的數學不等式,給自己的作文披上了一件醒目的外衣,這就使得它在一般試卷中顯得十分突出:

0+0>7+(-3)嗎?

一個美麗的玫瑰園,小姑娘偏要說是個壞地方,這奇怪嗎?不奇怪,因為她只看見了花下的刺。

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人。明明是一個人才,到了他們眼裡,因為有了一些缺點,他們就毫不猶豫地把人才棄置一旁。奇怪嗎?不奇怪,因為他們只看到了人才的缺點。

春秋時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他的優點,不妨算作"7",他的缺點也是有的,不妨算作"-3"。鮑叔正是看中了管仲的"7",讓他在齊國爭霸的大業中一顯身手,才使得齊國得以九合諸侯,雄極一時。

這裡,鮑叔正是由於懂得任用人才的道理,才得以成功。

當代的中國,正處在改革開放的時代,需要大量的人才。但在人才任用的問題上,還存在一些弊病。有本領的人,因為這樣那樣的缺點而往往不能被重用;而無顯著長處和顯著缺點的人,卻容易得以高升。像管仲這樣的奇才,也許不一定被某些領導者重用,用公式表示就是:

0+0>7+(-3)

所以,我們要革除用人問題上的弊病,要打破人才觀方面的偏見,要能讓更多的人才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整理)

有些人才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往往在於某些人思想方法的片面性(其實是思想僵化,甚至攙雜著一己的私利)。這些同志,一面被魚饞得口水直往下滴,一面又把頭搖得像撥浪鼓:"被刺卡住,可不是鬧著玩的!"於是情願把鮮美無比的"魚"扔掉,而去喝那索然無味的"白開水"。

我們應該知道,"魚"不僅鮮美,而且營養豐富,"白開水"滲透到血管里,人是要得貧血病的。長此以往,一個企業,一個單位,將會萎靡不振;此風不除,一個國家就會毫無生氣!

朋友們,為了我們國家的興旺,廣開賢路,用好人才,我們應當學一點鮑叔公式:7+(-3)>0+0!

創新是一種經歷,是一個過程。你不斷地創新,逐漸地,你就會從限制中找到自由。這時,你的每一篇作文都將是創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