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創新作文 激活個性創作

倡導創新作文 激活個性創作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如果把創新精神貫徹到學生作文中,可以這樣表述:“創新是一篇作文成功的靈魂,是學生個性創作的不竭動力”。當前,學生作文存在程式化、虛假編造等弊端,,國小生中“五子”作文(修椅子、讓座子、撿夾子、扶瞎子、送孩子)屢見不鮮;某地中考作文中出現萬人一事——失去父母的現象。其原因實質就是學生壓抑個性,隨波逐流,可謂“為賦新詞強說愁”,作文沒有創新意識。這引起我們深深的思索:過去,我們苦口婆心、無微不至的輔導,嘔心瀝血、精雕細琢的批改,這條路是不是有問題?因此,我們在作文教學改革中,經過幾年情境作文和快速作文的摸索,最後定位於創新作文,即:運用創新思維,激活個性創作,打開束縛學生的籠子,放飛他們的思緒,放飛他們的真情,放飛他們的理想。

(整理)

什麼是創新作文?按常規應該下個定義,但我們的理解是:創新作文是一個充滿靈性的活潑的東西,不套用一個死板的定義去圈住它。就像我們正在做的,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他們衝破圈圈框框的束縛,拓寬思路,主動嘗試,自由想像,鼓勵他們寫“與眾不同”的文章,寫出自我、寫出真我、寫出獨我,一句話:寫出個性。以寫出個性來發展個性,這正是我油田教改所追求的,不拘一格,但求成才。

一、構建“四線一面”創新作文體系,明確作文教改的方向。

我校前期的作文改革,曾嘗試過快速作文、情境作文兩個單項作文實驗,使我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⑴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密不可分。學生通過上語文課,不僅要聽話、說話、讀書、研討,同時也會獲得與“寫”相關的信息與技巧,因此,作文不僅是每周兩節作文課的任務,更應該是每一節語文課的任務,“學作文”不能孤立於“學課文”以外。在閱讀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在作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把作文教學中學到的基本功,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使“學課文”與“學作文”並行不悖。⑵生活是源,作文是流。組織學生有目的地開展各類活動,讓他們為嘗試解決活動中的問題而思考,為活動更精彩而努力,為成功而激動,為失敗而遺憾,體驗創新的快樂與魅力,這樣才會“心有所悟”“情有所感”,才會有典型、新穎而又豐富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在生活的“大情境”中觀察、思考、發現,在平凡的景物、事件中理解、感悟,用課堂“小情境”中學到的作文方法書寫生活“大情境”中的所思所想。

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寫作教學中,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裡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激發學生展開想像和幻想,鼓勵寫想像中的事物。”另外,提倡“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和“嘗試運用有新鮮感的詞句”等。我校提出解放學生的眼,讓他觀察周圍的事物;解放學生的腦,讓他自由的想像;解放學生的心,讓他用心去感受這世界;尤其是解放學生的思維,讓他馳騁在無拘無束的空間。因此,我們倡導並追求“激活學生的個性創作”創新作文。

我校構建了“四線一面”創新作文體系:

第一條線:遷移創新作文

第二條線:想像創新作文

創新作文體系第三條線:探究創新作文

第四條線:記實創新作文

一 面:廣泛閱讀

1、遷移創新

遷移的本源就是課文,國小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是國小生學習語言的依託、學習作文的範例,將學課文與學作文統一起來,由此及彼,先讀後寫,積極遷移。學課文是學作文的基礎,學作文是學課文的深化,寫作文是學作文的升華。我們把國小階段“課文”與“作文”之間的聯結點歸為五類,每類又確定了基本訓練要素。共分“學用詞”“學用句”“學構段”“學謀篇”“學創造”五大類,分成二十二個要素訓練“點”,按從易到難的層次,分解到各年級段,從而又落實到每冊課文、每篇課文,得到切實的訓練。

2、想像創新

“沒有想像,心靈就不會思想”,想像是創新思維的常見方式,尤其是國小生,他們有著豐富的想像力和無窮的創造力,讓他們寫想像作文,可以使他們自由的個性得以淋漓盡致的發揮。新國小語文教學大綱中要求國小生要寫記實作文和想像作文,“要鼓勵學生寫想像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像和幻想,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正是要求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想像,寫出童真童趣。

3、探究創新

探究創新作文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是發展學生認識能力,在研究探討過程中培養創造力和實踐能力的好方法,圍繞研究專題深入生活觀察思考、調查探究,蒐集多方面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形成結論闡明觀點,學生的文章會更富有思想性和科學認知特點,分析和綜合表達能力會迅速提高。把自己以前從未做過的事,以新方法、新觀念、新行為帶動新思維,寫出新想法、新認識、新感受。它包括研究性小論文和科技製作小論文。

4、記實創新

記實作文是以寫自己的見聞、經歷為主,記真實的事件或事物,那么寫記實作文如何創新呢?尤其是單元作文,有時在作文主題、立意方面受作文要求的限制,我們本著“角度求異”思想,審題求異、表達求異、選材求異,異中求新求優。

5、廣泛閱讀

新大綱要求,國小階段“背誦優秀詩文不少於150篇(含課文)”和“課外閱讀總量五年制不少於100萬字”。我校把這100萬的量分解到各年級段,從管理要求上提出:①為每個學生設定閱讀卡(包括篇目、字數、日期、簽名等項)老師定期登記、檢查。②建立讀書制度,推薦讀書篇目,保證讀書時間,家校聯合,共創優良的閱讀環境,並寫讀書筆記。③按時完成《名篇佳作》的背誦任務。④開展創造性的交流活動。如即興講話、談天說地、口頭創編、日記推薦等。將從多渠道(如廣播、電視、他人、圖書等)獲取和信息以多種形式交流傳播。通過廣泛閱讀,積累語言、積累認識、積累寫作技巧,將他人經驗化為個人語言,在作文表達時語言更豐富,表達更準確,感受更多樣,認識理深刻。

進行創新作文實踐要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⑴讀寫結合原則:聽說讀寫是語文的四項基本功,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促進的。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把學課文和學作文融為一體,做到讀寫全程結合,同步改革,同步發展。堅持"讀為基礎,從讀學寫,寫中促讀,多讀多寫"的主張。

⑵新穎性原則:在情境作文教學中要以新穎的最佳化的情境形態為刺激物,吸引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刺激大腦皮層的興奮,使學生從具有新穎性的客觀事物的觀察中,得到新的感受和感官上的滿足、愉悅,喚起學生運用語言描述客觀物象的熱情。學生的傾情投入,才能提高作文教學的成效。

⑶實踐性原則: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資源,最佳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突出實踐,使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感可發。

⑷求異求優原則:創造的本質是求新,無新便無創造。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儘可能多的不同角度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出儘可能與眾不同的新觀念,新思想和新辦法,並能從"異"中求"優"。表達中求異,選材中求異,異中求優。

二、分類型研究具體指導方法和模式。

1、創新寫作方法研究。

★遷移創新寫作常用方法有:

●補,將課文中沒有具體描述或省略掉的內容補充具體,在填補中發揮想像,拓展思維。如:《浪花》一課提到浪花給“我”送來雪白的貝殼,並無貝殼的具體描寫,在這裡設計《沙灘的貝殼》片斷創作,學生寫出了多種多樣、千奇百怪的貝殼,其顏色、大小、形狀都成為學生想像的空間。

●改,將原課文進行改寫,可以改變人稱、結構、體裁或情節等,在改寫中變換角度,靈活表達。如:古詩《詠柳》可改寫為小散文《春柳》;《雨中》學完,可以從運蘋果的姑娘的角度改寫成第一人稱記敘文《運蘋果》,也可以改寫成童話《蘋果歷險記》,還可以改寫成倒敘文。《跳水》一課中,講孩子走上了桅桿的橫木,在這危急關頭會發生什麼事呢?改寫課文結尾,會令故事出現多種曲折的結局。

●續,在課文結尾處續編以後的故事,在續寫中編綴新情節,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想像力。如:《窮人》結尾是“桑娜拉開了帳子”那桑娜的丈夫會怎樣?他們以後的日子好不好?可以進行續寫;如《狼和小羊》中小羊命運如何?也可以續寫;《狐狸和烏鴉》學完後續寫一篇它們後代的《小狐狸和小烏鴉》,也非常有趣!

●延,課文學完後,我們的思考並沒完,可以讓時間、空間延伸,將過去、現在、未來貫通,在延伸中體驗情感,夢想成真。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引起學生的極大同情,那就把我們的祝願寫成《天堂女孩》吧!又如孫悟空當上《齊天大聖》後,閒來無事,邀請我去他的家鄉花果山遊覽,寫一篇《大聖邀我同游花果山》不是很好嗎?學生寫的《我和“小蘿蔔頭”比童年》也很有意義,還發表在《兒童大世界》上。

●仿,根據課文進行仿寫,模仿是創造的基礎,在模仿中尋找創造的快樂。如《我愛故鄉的楊梅》多年來就是寫水果作文的典範,依此寫西瓜、鳳梨、香蕉等等,不同水果的色、香、味都撲面而來。又如《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依照它按遊覽順序記一處風景名勝也是語文老師常用的方法。

●縮,將長篇課文縮寫成小短文,在縮寫中抓取核心,精煉語言。如《將相和》、《燈光》等長課文縮寫成200字的短文也是很好的作文訓練方式。

●組,將不同課文的角色聯繫到一起,組合創編新的故事,在組編中巧妙安排,聯想創造。如《烏鴉喝水》中烏鴉和《狐狸和烏鴉》中的烏鴉是兄妹,一天,它們見面了……寫一篇《烏鴉兄妹》;讓《小音樂家揚科》中的揚科與《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成為好朋友,寫一篇《揚科和賣火柴的小女孩》。

●聯,將不同課文中學到的詞語或事物串聯成一段故事或文章,在串聯中建立聯繫,大膽想像。如《海上日出》中的“重圍”、《燕子》中的“蕩漾”、《迷人的張家界》中的“景色突變”、《登山》中的“巍峨”,利用這四個詞語的提示,寫一篇童話或寫景文,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還可以將課文題目聯成一段趣文,如:《海上日出》的時候,《燕子》拍拍翅膀飛出了家門,它掠過一棵《白楊》樹,在《希望的田野上》飛翔,看到幾個《挑山工》挑著《苦柚》和《落花生》去《迷人的張家界》《登山》。

這八種遷移方法都以課文為依託,變單純的閱讀為讀寫結合,在日積月累的語文課學習中學習語言、學習作文、學習創造。

★想像創新寫作方法。

想像是學生習作必不可少的,它能使事件完美,能使道理深刻,能使人物栩栩如生,能使文章生動形象,發展學生的想像力是提高學生素質的永恆主題。我校把想像創新作文分為三類:童話類、科幻類、假想類。

童話類,讓國小生運用他們的認識,通過豐富地想像,付予大自然中的動物、植物、風雲日月等以生命和智慧,宣揚真善美,鞭笞假惡醜,表達他們善良的心靈和美好的願望。學生喜歡看童話,就讓學生寫童話,將生活變成童話創作的素材,作文自然一再可怕。如講大灰狼兇惡本性不改,欺騙老山羊的《老山羊和大灰狼》(發表於《國小生讀寫報》);寫自己如何改掉不吃蔬菜毛病的《饞嘴貓和綠怪物》(發表於《故事作文》);《小白兔和小松鼠》、《小烏鴉學唱歌》《郵筒的自白》(均發表於《河南青年報》)等等都是小童話。

科幻類,是有關科學幻想的內容,其中閃爍著小作者對科學的了解與認識及新奇想像的火花。比如《星際網際網路上的較量》(發表於《第二課堂》)、《生活在月球》、《我是一個機器人》(發表於《河南青年報》)等。

假想類,想像某個假設條件下發生的事情。如《假如我掌握了克隆技術》(學生們的作文分別發表於《河南青年報》《少年智力開發報》)、《2050年的一個早晨》(發表於《河南青年報》)。這類假想類作文還包括現實生活想像作文,即假設發生了某事,而實際並沒有發生。如:今天考試了,你考了①100分;②0分;③60分;④100分,但是考試中你抄了同桌的;⑤100分,但是是老師批卷有誤,選擇其中一種情況寫一篇《考捲髮下來之後》就是生活想像作文。

寫想像創新作文,要鼓勵學生隨時擷取素材、抓住靈感,也可以在老師有意識的引導下開展,我們常用“創設情境”和“小組合作”兩種形式。

●創設情境,是利用多種手段創設一定情境,進行觀察啟發,從而幫助學生認識周圍的事物,篩選寫作材料,拓展思維,拓展語言。創設情境常採用的方式有:

①實物創境,出示實物,引導觀察,展開想像;如拿一支長的紅鉛筆和一支短的藍鉛筆,啟發學生寫《長與短》、《紅鉛筆和藍鉛筆》等;

②圖畫創境,用掛圖、手繪圖、剪貼圖等展現一定情境。如:出示一幅圖,圖上有一隻火紅的狐狸正在流口水……啟發學生寫《狐狸和小雞》、《狐狸上當了》等;

③表演創境,師生利用道具、服飾等,演驛一定角色,一定情節,渲染一定情境。如:兩位同學慢慢走來,臉上的表情先是吃驚,接著微笑,突然大叫,而後奔跑……根據他們的表演可以寫《森林歷險記》、《火星曆險》、《奇異的夢》等;

④聲音創境,利用音響設備,以直觀、生動的聽覺形象作用於學生的聽覺器官,模擬一定的情境。如:將潺潺的流水聲,多種鳥兒的叫聲,悠揚的笛聲,錄製成一段聲音素材,播放中上學生再現想像,創作一篇清新優美的小散文或童話;

⑤語言創境,以故事、詩歌、詞語,提供一定線索,在特定氛圍中進行作文訓練。如:今天,我特別高興地去上學,因為我穿了媽媽出差剛給我買的新衣服,可是……可是什麼呢?可寫《倒霉的一天》、《失而復得》等;

⑥多媒體創境,運用電腦多媒體,集視、聽效果於一體,尤其是做特殊效果處理或實現無法實際體驗和觀察的情境,有其它任何手段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小組合作,即小組裡幾位同學合作寫一篇想像作文,大家七嘴八舌,出謀劃策,編編想想,一篇作文集中多人的智慧,也叫“小組作文”。

★探究創新寫作。

探究創新作文可以分成研究類和操作類兩大類:

●研究類,指研究性小論文,我們把它歸為創新作文的一種,讓學生在自己調查了解,訪問參觀,查找蒐集,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的基礎上對自己研究的小課題進行總結歸納。如《開卷有益》(發表在《教育通訊》)是在調查讀書現狀的基礎上,進行統計分析寫成的,其中運用了抽樣調查和統計圖表等方法,參考了《市場學通論》、《工業企業經營管理學》等。又如《小幹部,大幹部》(發表於《河南石油報》)是在訪問的基礎上寫成的;《郅姓探源》(發表於《新作文》)是在查找歷史資料的基礎上寫成的。

●操作類,指通過自己實踐操作,親自嘗試,如小改革、小實驗、小製作、小發明等,而後寫成的文章。如《青蛙吃蒼蠅》(發表於《河南青年報》)、《我的蛋糕車》(發表於《少年智力開發報》)、《我愛粉筆雕》(發表於《河南青年報》)、《班級法庭》(發表於《河南青年報》)。

這類實踐創新作文中,留下了小作者奔忙的身影和實踐的足跡,是他們對生活的思考,對大千世界的探索,這不正是我們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所追求的嗎?

★記實創新寫作方法:

●角度新,同一要求可以多向思維,從不同角度上出新。如寫爸爸,大多同學會寫爸爸關心自己、熱愛工作,所以要啟發他們寫爸爸的缺點、愛好、在家中的地位等;如《爸爸變了》(發表於《國小生作文報》)、《審爸爸》(發表於《讀寫算》)。比如寫《我的**》,大多學生會寫我的老師、父母、同學或物件,這樣就容易寫的“似曾相識”,如果選我是一列火車寫《我的旅行》;選我是校園寫《我的一天》;選我是機器人寫《我的生活》;選我是秋寫《我的收穫》不就創新了嗎?

●語言新,同一意思用不同的詞句描寫,尤其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如寫桃花,大多同學寫它像小姑娘粉紅的笑臉,再想想,是不是可以說那是桃樹姐姐的花裙子或是春姑娘的花環送給了桃樹姑娘?

●表達新,同一內容可以用多種方式表達。人稱上可以用第一人稱也可以用第三人稱;體裁上可以寫記敘文也可以寫童話、散文、詩歌、說明文;敘述上可以是順敘也可以倒敘或插敘;手法上可以平鋪直敘也可以借物抒情、借物喻理、夾敘夾議;開頭結尾也可以變換方式,引用、描述、提問、懸念等等。如寫一件小製作,可以以第三人稱寫葉貼畫、捏泥人、作布藝……可以從我是一片樹葉的第一人稱寫製作過程,也可以從趙本山的小品形象出發寫紙制壓舌帽等等。

2、創新作文指導模式研究。

⑴“情境拓展”作文指導模式

此模式結構程式為四個環節:(方法引導)--情境觀察--思路拓展--語言實踐。此模式四環節中,以“情境觀察”和“思路拓展”為重點,以“方法引導”為前提,以“語言實踐”為核心目的,注重教師的指導,引導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作文、寫作文。

·方法引導:根據學過的課文或憑藉範例材料,發現並歸納相應的作文方法、技巧,從而指導本次作文實踐。這個環節有時可以不用,直接進入情境觀察。

·情境觀察:利用多種手段,創設相關情境,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現場觀察。

(整理)

·思路拓展:學生經過情境的體驗,重點的觀察,產生了強烈的表達欲望,這時,教師要抓住時機,開拓學生的思路,指導表達出所見所聞所感,並且利用交流,相互啟發,拓寬表達思路,豐富表達語言。

·語言實踐: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按一定方法,把觀察到的情境,把真實體驗從個人角度表達出來。

⑵“角度求異”作文指導模式

· 審題角度求異

好與壞;對與錯;親與疏;喜與惡;樂與悲;讚揚與批評;肯定與否定;優點與缺點等

· 表達角度求異

人稱:第一人稱;第三人稱.

體裁:記敘,童話;想像;組合;科幻;書信;解說詞等.

敘述方式:抒情;議論;夾敘夾議;倒敘;插敘;補敘等.

·選材角度求異

他無我有;他粗我細;他淺我深;他面我點;他贊我批等.

·語言表達求異

意同詞換;意同句變;意同加修辭.

⑶ “結對互改”作文講評模式

·明確要求:作文要求;評改要求。

·結對互改:

自改:獨立修改;互改:同桌交換修改。

肯定的:劃出好句子;劃出傳神的詞;批註獨到選材;

必改的:錯字必改;病句必改;不通順必改;表達不清必改。

提示的:加要素;改詳略;

·佳句展示

個人展示:豎排;橫排;號位;

推薦展示:選材,好詞等

·典型分析

有準備的病例;即興發現的病例;典型推薦的病例;

·評後要求:被修改的同學要寫出懂得了什麼?

三、給個性創作營造自由空間,追求寫作指導藝術性。

1、標準的不唯一性。

我們對於創新作文的評價沒有統一的標準,只要有一個“點”突出,它就是好作文,我們只給一個導向標準,指個方向,不是唯一,“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奇:出奇制勝。在立意、選材、方法、語言上求新,想別人所不想、選別人所不選、用別人所不用、寫別人所不寫。

◆情:抒寫人間真情,親情、友情、師生情……表達真摯情感,內容真實可信,以情動人、感人至深。 

◆趣:選擇饒有趣味的素材,以詼諧幽默的語言表達出來,給讀者帶來歡樂和笑聲。

◆獨:內容唯你所獨有,你經歷別人未經歷,你實踐別人未實踐,你知道別人不知道,你會別人不會,因獨到而引人。

◆實:寫自己所見、所聞、所感、所做,普普通通的素材,真真實實的作文。

◆合:捕捉社會熱點,與宣傳方向合拍;針對刊物特點,與欄目特色合拍。

2、評語的激勵性。

激勵對於國小生寫作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句話可以影響一個人一生,尤其是寫作,一次不當的評語,可以導致這個學生從此不想拿筆。一個“大拇指”、一顆“五角星”、一面“小紅旗”讓學生興奮好幾天;寫個“真棒”、批個“全班第一”、寫個“好樣的”一句簡短的鼓勵能讓學生從此喜歡上你的作文課;一個“微笑”、一個“點頭”、一次“掌聲”、一聲“稱讚”可能使這個學生成為一名“小作家”。

如:高妍老師在給一個學生的小製作《葉貼詩》作文這樣批語“看到你的作文,老師的眼前為之一亮,用這么簡單的材料製作一幅葉貼詩,用來美化“我”的小屋,真是一個絕好的創意!再仔細讀你介紹的方法、步驟,使我對製作過程更是一目了然,回頭,我也做一幅,跟你比比看,怎么樣?”可以想像學生拿到作文本之後會多么高興!

又如:“創新指數☆☆☆”“趕快和標點符號交上好朋友吧!”

3、時機的靈活性。

很多時候不是為作文而作文,只要有心處處都是作文。突發的靈感需要瞬間的捕捉,才能由此而生髮出更多更多。

如:我校郅君娟老師一天下午進班,發現講台上放著一個大蛋糕,原來一個學生生日,想和全班同學一起過,她馬上改變教學計畫,微笑著祝賀學生生日,並讓這個學生打電話讓媽媽帶上照像機來學校,然後請八個小組討論“這個生日怎么過?”八個小組八種方案,最後由過生日的同學選擇方案:全班齊唱英語生日歌;每位同學說一句祝福的話;請好朋友吹蠟燭;請媽媽、老師一起切蛋糕,全班同學一起吃。其樂融融,這個學生的媽媽感動的不知說什麼好,其後,很自然地把這件事寫進了日記。

(整理)

一次,劉娟娟老師在上寫人的作文指導課,說:“從不同角度選材,看誰想的與眾不同?”學生先說了一陣又陷入了沉思,這時一個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舉手了,劉老師驚喜地提高嗓門說:“薛楓也有新想法了,請他說。”這位同學站起來說:“老師,我,我想上廁所。”同學們“嘩”全笑了。劉老師抓住時機,說:“太棒了,同學們正苦思冥想,薛楓送來的素材——寫個《薛楓趣事》好不好?”。過後真有人選了這個材料寫作,還真生動呢!

創“作文品牌”是我們的目標,在這條路上我們走了幾年,已有一些收穫:學生們喜歡上了讀書,不再認為讀書是任務,因為它已經成為了一種需要,據統計,二年級學生多的已閱讀53萬字,少的也有15萬字以上;學生們喜歡上了寫作,日記本、作文本不再是負擔,而是他們傾吐的對象,因為他們學會了發現、學會了表達;老師們的眉頭舒展開了,不再為學生的作文發愁,因為他們有了方向、有了方法;報刊雜誌天天在學生中傳閱,它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因為上面有了我們的作品。在作文實驗班裡,最多的已發表作文70多篇,少的有幾十篇、十幾篇不等,連一年級的小同學也發表了七八篇了,平均每學期全校發表作文都在50篇以上,還有的班出了自己的作文專輯,在家長中傳閱,家長的留言讓我們久久不能平靜,也使我們信心倍增。

學生的創新屬於個體化創新,他們的發現、感悟、理解、結論等相對於大人可能並不新穎,但對他個人卻有特別的價值。教師引好路,讓他們走出自己的軌跡。打破定勢,盡情思想,任意發揮,大膽想像,自由創作,把他們自己的認識和體驗,想像和情感,用他們筆尖下活靈活現的人物,生動有趣的情節表達出來。創新作文是作文教學改革的新課題,希望我們的努力能使作文成為學生心田播種的一方土,精神寄託的一朵雲,想像馳騁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