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的創新論文

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國小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但是,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最能體現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作文教學的情況卻不盡人意。在傳統的作文教學中,都是老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被動作文,應付了事,沒有寫作的熱情。如要改變作文教學中學生怕作文、厭作文的現狀,教師就必須在作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滲透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一、作文命題新鮮生動,緊扣兒童生活

在作文教學中,老師統一命題,學生作文,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作文訓練形式。這種命題的方式雖有許多的不足,但在訓練學生作文能力的方面仍有特定的積極作用。所以我們在統一命題時,應揚長避短,貼近學生的生活,選擇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使作文命題新鮮生動。怎樣做到以上的要求呢?我認為,題目不應當超出學生的經驗範圍,應當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替學生構想什麼材料是學生經驗範圍內的、是學生所能寫的、所要寫的。我在不改變教材每個單元作文要求的前提下,根據小學生喜動好玩、樂意追求新鮮事物的特徵命題,把寫作內容與寫作要求等多方面的提示結合起來,使他們一看到作文題目便感到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情可抒。比如《我的雙休日》、《家中的笑聲》等等,這些題目都是反映學生熟悉的人、事、景,或是他們參加過的活動,學生就會覺得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

二、重視作文內容指導,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作文教學從內容入手,教師指導時應注意激發學生作文的願望,開闊學生的思路。每次作文指導課,我會首先啟發學生從平時積累的材料中選擇作文內容,採用各種手段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當多數學生感到有話可說,寫作熱情高漲時,就放手讓學生自由地充分地表達,形成初稿,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

那么,如何讓學生有話可說,過好選材料這一關呢?要根據學生選不出典型事例,以及作文中對事物的主要方面、主要特徵描寫不細膩、寫不具體的現狀進行指導,在指導中狠抓審、議、比、思四個環節,有效地啟迪學生的思維。

審,即審題,引導學生在題目限制的範圍內選材,又要在題目非限制的方面去回憶自身生活的內容,從生活的各個方面選擇與這次作文有關的內容;議,即全班評議,組織學生談自己選擇的材料,大家互相提供信息,得到啟示,獲取更多、更充實的材料;比,即引導學生從眾多的事物或事物的特徵中進行比較,從而獲得準確的典型的材料;思,即引導學生把獲取的材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思考,啟迪他們用不同的眼光、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事物,鼓勵他們入其境、親其情,用語言激發兒童心底的激動情感,從平淡無奇的事物中引出新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原來模糊的材料變得清晰、鮮明,那些零亂的材料也會形成整體,這樣,拓寬了學生選材的思路。同一命題,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立意,學生可以展開想像的翅膀,從天到地,從古到今,自由地尋找新的思維空間,進行創新思維的活動。

三、讀寫結合,豐富學生創新思維的想像能力

在作文教學訓練中,我採用了讀寫結合的方法。在寫作前,根據作文的寫作目的和要求,介紹學生閱讀有針對性的課內外文章,通過閱讀使學生從中吸取豐富的寫作營養,為進入寫作積累了“財富”。寫作時提倡“拿來主義”,允許學生從閱讀的文章中“拿來”並不是抄襲,而是根據寫作的需求加以消化、吸收、靈活運用。通過閱讀,學生吸取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充實和完善了自己寫的作文。這種讀為了寫、寫促進讀的讀寫結合形式,既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又增長了見識,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提高了寫作時的思維想像能力。

四、作文內容的修改,著眼於學生自改能力的培養

就小學生作文的內容而言,我認為有三方面需要解決。一是概括性的語言太多,描寫性的語言偏少,使人讀後沒有留下鮮明的印象;二是單一性敘述多,綜合性敘述不強,致使內容單薄;三是對事物表面現象加以分析思考欠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內容不多,文章沒有一定的力度、深度。基於以上的認識,在作文批改中,要從內容上引導學生修改作文,適當地進行技法訓練,努力培養學生自改的能力。

學生生活環境不同,對事物的認識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而作文內容也不盡一致,寫出來的文章也各有千秋。要依據學生的原作,提示他們調整寫作內容進行言之有序的訓練,要求他們在能突出中心的地方充實內容、寫好細節,進行言之有物的訓練,讓學生寫出符合人物身份及特定環境的語言,把文章中的大話換成實話、假話換成真話等,進行作文基本功的嚴格訓練。我的主要做法是堅持眉批,以“想一想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等提問形式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像去充實內容;二是在評講中教給學生作文內容修改的基本方法,並在每次評講以後讓他們及時修改謄正原作;三是讓學生互相修改,“假如你寫到這一地方你會怎樣去描述呢?”“這篇文章最精彩的是哪裡?”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在欣賞作文的過程中,明白了如何具體地反映客觀事物以及怎樣恰當地表達真情實感,效果十分明顯。

在作文教學中,只有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才能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