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大學生創新和實踐的作文2篇

篇一:關於提高小學生創新作文能力的實踐報告

一、前言

近年來,小學生習作的總體狀況不容樂觀。縱觀部分學生近年來的習作,總是一副老面孔,不少學生習作題材雷同,語言沒有個性,缺乏想像力和創造力。部分學生的習作水平在低水平徘徊,同一題材反覆做文章,沒有創意,學生習作興趣普遍不高,教師“老”、“套”、“封閉”的教學思路使習作教學“了無生機”,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為解決國小習作教學的“老大難”問題,探究習作教學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我於20xx年9月至20xx年10月對度假區中心國小六年級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並對該校的部分師生進行了分組座談,試圖研究探尋提高小學生習作創新能力的有效門徑。

二、基本情況

1、調查目標

(1)了解師生對習作的認識和態度;

(2)探究小學生的興趣指向和多角度激發小學生習作興趣的策略;

(3)教師習作課堂教學的常規手段和方法等;

(4)影響小學生習作水平的諸多因素。

2、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 學生問卷,內容主要是學生習作題材的主要來源、習作的內容、體裁以及影響學生習作的顯性問題等。問卷調查在度假區中心國小六年級進行,共發問卷135份,回收有效問卷133份,有效率達98.5%,接近理想的高效樣本數。

(2)師生座談 整個調查共召開了兩次師生分組座談會。座談會涉及到學生習作的興趣、內容,還有教師習作教學的常規手段、方法以及師生對習作的認識、態度等,座談會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研究材料,為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提供了翔實的理論數據。

三、情況分析與體會

根據學生問卷調查分析,參照兩次師生座談,我發現,通過近年來“創新習作教學研究”,學生習作狀況較以前有了明顯的改觀,習作教學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學生的讀書興趣得到了有效激發,大部分學生養成了愛讀書、勤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調查顯示, 認為自己習作水平的提高得益於課外閱讀的占45.1%,得益於寫作技巧的占27.8%,得益於生活閱歷的占29.3%。課外閱讀拓寬了學生語文學習的時空,為學生的習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學間的合作、交流意識明顯增強,學生的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訓練。創新習作教學打破了傳統“老三段”的教學模式,學生習作“千篇一律”的現象徹底打破,創新習作教學呈現出較好的發展態勢。 但是,在“創新習作教學研究”進程中,客觀上還存在不容迴避的困難和問題。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浪潮,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教學行為明顯滯後,亟待完善。

(1)教師缺乏先進的作文教學理念 調查發現,教師對“命題作文”情有獨鍾。教師不管學生願意不願意寫、有沒有東西寫都必須寫,且必須按照一定的要求寫。絕大多數命題者出於某種目的、一廂情願的構想、規定和要求,面對諸多束縛,對年紀尚小、生活經驗不足、寫作能力有限、寫作素材和書面語言積澱尚不豐厚的小學生來說,不編不抄,不去說那些一百年都不落後的假話、空話、套話來應付,還能有什麼好的辦法呢? 調查顯示,多數習作指導課都是按照“審題――立意――範例――擬訂提綱――起草”的程式進行所謂的作前指導。這種“塊狀”結構的作文指導僵化呆板,根本沒有創新意識可言,從而導致學生構思時處於“呆滯”、無話可說的狀態。

(2)教材脫離學生生活經驗,束縛

(3)交際訓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口語交際作為一種有目的的語言活動,是在動態語境中運用口頭語言接受對方信息,同時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傳遞給對方的過程,具有及時性、流動性、現場性、綜合性等特點。口語交際訓練是學生習作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這一新興事物並沒有得到廣大農村國小教師應有的重視。調查顯示,不少教師對口語交際課的作用“心知肚明”,但卻很難實實在在為學生在課堂上搭建一個“情境化”的生活舞台。因為這樣既費時,又費力,似乎效果又不太明顯。況且,課堂上熱熱鬧鬧,學校領導、同事說不定還會“另眼相看”!何必為難自己呢?諸多心態,導致了學生口語交際訓練的“蒼白無力”,口語交際訓練課也就自然成了一種“時尚的擺設”!學生“說”尚且如此,何談“寫”呢? 傳統作文教學理論認為,“作文是語文學科的事;作文是生活的真實反映;作文是著重培養學生書面交際能力的重要形式。”而《語文課程標準》卻賦予了作文全新的意義和內涵:作文教學應具有與時俱進的時代特點;語文教學要敢於打破學科本位,“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因此,當今的作文教學應首先變封閉為開放,實施“開放課程――開放指導――開放思維――開放模仿――開放評改――開放結果”一體化的、動態的、系統的和人本主義的立體化管理。尤其應在“‘作中指導’的過程中強化動態管理,指導學生對已經構思好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先說後寫,採用啟發、篩選、調換等手段,引導學生對已經構思好的材料進行內化,形成形象,再將內化了的形象用語言進行強化,防止那種用現成的篇章結構限制生動活潑的自然表達、壓抑學生獨創性的弊端產生。對那些一動筆就咬筆桿的,或在起草中卡殼的學生,還要開小灶,及時給予針對性的指點”。我在創新作文教學中,著重採取了以下方法,提高學生作文能力與水平。

1、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習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刪去教材中脫離學生生活體驗和超越學生認識水平的內容,增加能體現地方特色的素材、學生個體最想寫的素材,相對提高習作的隨機性。在習作計畫之外的諸如自然萬象、社會生活、科技新事、偶發現象等等,一旦出現,捕捉到這些鮮活的素材,教師要隨時隨地指導學生練筆。同時,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開設習作課,加強不同學段習作體裁的側重點的訓練,注意謀篇布局的創新和語言個性化的錘鍊等。

2、培養創新思維 學生習作不是觀察材料的簡單復現,它需要經過思維的“篩選”、“過濾”,進行立意、選材、布局、表達,這是一個複雜的思維過程。而國小階段的作文只是一種習作,是一種最基本的書面語言表達訓練,只要達到練的效果即可。小學生習作重在鼓勵自由寫,有創意地寫,不要在中心問題上苛求太多。為文開頭結尾過渡,起承轉合的基本模式,指導學生運用時不能模式化,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跳出思維的定勢圈,寫出自己富有個性化的語言。

模仿是兒童的天性,沒有模仿就沒有創造。習作中的模仿是以學生廣泛的閱讀為前提的,集各家語言之長,進行吸收、內化、表達,但模仿僅僅是一種手段,要力求仿中有創。

3、重視習慣養成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習作教學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學生每寫完1篇稿子,教師要培養學生自評自改和互評自改的習慣,對自己滿意的詞句段可加圈加“星”,對自己認為有創意的,可點出自己創意的精彩之處,讓學生首先感到習作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對自己的勞動成果有一種成就感、愉悅感。對自己不滿意的地方要反覆琢磨,認真修改,對優秀處進行欣賞性評價,對有錯誤或有爭議的地方可以在文稿上做上記號,或直接提出進行商討,通過互相評改形成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圍。 教師修改習作要為學生做好示範,發現普遍性問題要作詳細記載。學生習作中,只要有一句創造性的閃光語言,要大加讚賞;同一學生,縱向比顯著進步了,同樣要充分肯定。“實際上,每一個人都需要善意的讚美,作為教師來說,讚美學生是一種感情投入,是驅使學生奮發向上、銳意進取的動力源泉。甚至,教師的一個笑臉,一句發自內心的鼓勵或者一次誠懇的期望,都會觸及學生的心靈,甚至震撼。” 此外,對於學生的習作成果不能“束之高擱”,可以通過辦報、投稿、集集和呈送的形式加以交流和宣傳,調動學生習作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習作的創新水平。

四、思考與建議

1、要扎紮實實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調查顯示,學生作文最苦惱的是現實生活中沒有東西可寫,常常抱怨生活平淡枯燥,缺少具有新意的寫作素材。其實,這是學生不善於蒐集材料、不留心觀察和用心積蓄所致。因此,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作為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矢志不渝地堅持。

2、要鼓勵學生持之以恆地寫好日記。調查顯示,每天堅持寫日記的僅占3.7%,而偶爾寫的卻高達84.2%,這充分說明我們對學生的日記要求“太馬虎”。如果學生沒有長期“積蓄”的過程,教師不給學生充分的語言實踐機會,學生焉能寫出新穎別致的文章?豈不真是“神”了!

3、要創造條件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語文實踐活動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從課程實施來說,就是要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大力改進課堂教學,變封閉為開放,加強與課外、與生活的聯繫和溝通,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和運用語文規律。

篇二:綜合實踐活動和作文的關係

綜合實踐活動以學生的興趣和直接經驗為基礎,以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為內容,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開展活動。學生在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綜合實踐活動注重學生的親歷和實踐,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繫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顯然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學生的生活,增長了學生的才幹,為學生作文提供了一個新的平台。作文是一種情感、思想、創意的外化,是用具體的語言文字表達作者對世界的一種認識、看法、態度及希望。學生作文就是把學習生活中的見聞、感受寫下來。但是,學生長期被封閉在學校里,遠離社會,生活單調枯燥,面對作文題,常感到無話可話。據的網上調查,

道應該寫什麼而害怕作文。綜合實踐活動把學生從封閉的學校和課堂中解放出來,

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時間能夠親近自然,走進社會,閱讀文化,考察歷史,用心靈去感受、去觀察、去思考,溝通了作文和生活的聯繫,豐富了學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為作文教學開創了一片新天空。

作文教學專家李白堅認為:“任何生活和學科都可以從作文中找到表現的方式,反之,作文也就可以從任何生活和學科中找到體現自己的豐富內容。

用和認識表達能力提高的統一過程。綜合實踐活動的綜合性、實踐性及活動內容的科學性,大大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為學生作文提供了十分豐富、

來的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通過恰當的習作訓練,

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溝通作文和綜合實踐活動的聯繫,不僅拓寬學生的寫作素材,創設了豐富的寫作情景,而且教會學生在思考中學習,

提高學習能力,強化實踐意識,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怎么把綜合實踐活動和作文聯繫在一起,讓兩者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呢?

1、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積累:

學生要圍繞他們感興趣的問題或主題開展活動,首先需要對問題和主題本身占有一定的文獻資料,對問題本身具有初步的認識。收集有關活動主題的文獻資料,動的基礎,有助於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全面參與和深度體驗。

往往要求學生廣泛收集信息,通過各種途徑採集信息,並對信息進行初步的分析和歸類,深對主體活動的認識,深化學生對事物的體驗。為了開展“新洲河調查研究”

生以小組為單位到新洲河走一走,看一看,初步感知新洲河的現狀,查找有關文字資料,了解新洲河過去和現在分別是什麼樣子?議一議你能為新洲河做些什麼呢?對於治理新洲河你有什麼好建議?學生通過調查發現:“發現有些地方出現了黑藻,吹來的河風夾雜著一些難聞的腥味、臭味”“以前新洲河的水可清澈了。他們淘米、洗菜都在湖中,口渴了,舀了一勺水直接飲用。”“從《深圳商報》上得知:由市、區共同投資行改造。”“從福田區環保局(電話訪談)得知:新洲河污染治理是市政府治理特區內河流的第一仗。”學生通過查詢、訪談、剪報等方式,對新州河的過去、現在情況有了一定的了解,對新州河的污染情況及其原因有了初步的認識。在“點擊奧運”的活動中,要求學生蒐集奧運會的有關歷史資料和我國參加奧運會的歷史及獲獎情況,國爭光的故事,談談北京申辦奧運會的情況。學生在老師、父母、親友的幫助下,通過各種途徑收集信息,並開始剪報、製作信息卡片、設計資料夾等,不僅親歷了奧運會的歷史,感受了奧運的精神,而且學會了積累材料,學會調查、考察、文獻收集、網上搜尋等方法,並及時記錄自己的感受,逐步學習成為生活中的有心人。學生學會了收集材料、積累材料,學會了分析和處理信息,建立起豐富的素材庫,作文有了豐富的素材,有了米下鍋,備豐盛的精神大餐了。而且在信息化時代,收集、選擇、組織信息的能力也是作文能力的主55.736%人是因為不知從繁重的活動過程中體現出在反思中是學生展開主題活在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始,加,我們要求學3000多萬元,對新洲河進為就可以準” 作文訓練是各科知識綜合運有趣的內容。又能得以強化和提高,有利於所以,說說我國運動健兒頑強拼搏、要部分。當信息化時代到來的時候,當數位化生存作為人的生存的主要方式時,網路時代的公民,其寫作能力的標誌之一就是處理信息了。

2、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觀察:

綜合實踐活動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在活動中動手、觀察、體驗、思考,從而發現和解決問題,認識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和創新能力。其中觀察在整個活動中十分重要,它是解決問題和形成能力的基礎。比如開展“美在田間”活動,讓學生去實踐基地調查、聽基地輔導老師的介紹、上網查找有關資料,了解櫻桃小番茄的品種和它們的特點,蒐集不同品種的櫻桃小番茄的圖片,讓同學描述它的外形、生長習性、果實的特點、營養價值等,並以“我知道的櫻桃小番茄”為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對它們進行描述。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種植,了解櫻桃小番茄的生長過程,及時寫好觀察日記。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應有良好的觀察習慣,做生活的有心人,及時發現櫻桃小番茄的變化,而且要掌握基本的觀察方法,學會多種角度觀察對象,遠觀、近察,上俯、下仰,前看、後望,總體把握,局部端詳,逐步做到靈活變化觀察角度,細緻把握客觀事物的特徵。觀察時做到認真、細緻,不得忽視任何細節,邊觀察邊揣摩,把觀察和說話、寫話結合起來,及時把觀察的結果用語言表達出來,養成寫觀察日記的良好習慣。在觀察櫻桃小番茄的生長過程時,還應制定觀察計畫,明確觀察目標,持之以恆。顯然活動本身需要觀察的參與,活動的效果和觀察的細緻直接相關,只有在活動中不斷訓練觀察能力,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觀察的才能,才能確保活動收到好的效果,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3、讓學生在活動中豐富情感

綜合實踐活動突出讓學生獲得體驗,注重讓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通過不同的途徑去探究、去發現、去感悟,在獲得體驗的同時,懂得自尊、自信,能夠自覺地反省自己、認識自己,不斷完善和超越自己,具有獨立思考、自主選擇與判斷的能力以及迎接挑戰、敢於創新的勇氣,能在改變和完善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充分實現自我價值。它打破了以往的預設和灌輸,注重在活動過程中自我生成的興趣、主題、形式、內容等,注重學生不斷地建構自我的整個精神世界。學生以此作文往往性情所至,率真樸實。學生在進行新洲河的調查中發現,往日清澈見底的新洲河,再也看不到了,各類生活垃圾和化工廠等排放的工業廢水,使小河變黑了,變臭了。他們紛紛拿起手中的筆,以童話的形式,寫下了《小魚歷險記》、《尋找綠色》、《哭泣的小河》等。一學生在《我的痛苦》一文中寫道:我夢見自己變成了一條小魚,在河裡到處找我的家。我游啊游啊,突然,前面漆黑一片。我又往前游。前面是一片綠色。我好害怕,又往前游。前面一處金黃。我急得大叫:“媽媽,媽媽,你在哪兒呀,我找不到家了,快來救救我吧!”天哪,為什麼會樣?為什麼呀?原來,這裡的河水是清澈見底,連水中的水藻都看得清清楚楚。可現在呢,到處是黑乎乎的。突然,我聽到遠處隱隱約約傳來了媽媽的聲音:“孩子,也許我們只能在陰曹地府才能想見了!”聽了媽媽的話,我非常著急:“媽媽,不會的!不會的!您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唉,這都是人類造的孽啊!把這水污染了。這讓我們怎么活呀?也許有一天,人類會吃掉我們!”媽媽的聲音消失了,我不住地拍打著魚鰭,大喊:“人類啊,快救救我吧!”話剛說完,我就暈了過去。

有了實踐,有了體驗,學生的情感世界變得豐富敏感,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逐步深入,他們開始學會用自己的頭腦思考,所以他們有很多的活想說,所以,在他們的文章中體現出了很多的童真、童趣,有效的避免了國小作文“假”(說假話,寫假事)、“大”(小孩兒說大人話)、“空”(內容空洞,不具體)、“抄”(抄寫別人的作文)、“套”(千人一面,沒有個性和特點)的現象。

4、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思考:

綜合實踐活動注重實踐與反思,要求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對實踐過程進行細緻的記錄和深

刻的思考,通過反思,使學生真正受益,既掌握一定的文本知識,又學會收集和處理信息,提升思維的品質,提高表達能力。在“小鬼當家”的活動中,學生回家後利用雙修日紛紛買菜燒菜,打掃屋子,洗衣等等忙得不亦樂乎,完全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之中,嘗到了生活的樂趣,學生在文章中寫到:“今天上午,我在家裡做飯。我先切好筍,然後下鍋,我剛把筍放到油鍋里,就嚇得渾身發抖,這時候媽媽走過來說:‘不用怕,人離鍋子遠一點就行了。’我一聽明白了,我按照媽媽的方法去做,果然有用。燒好了飯,做好了菜。我就高興地吃起飯來,我覺得比平時的飯要好吃多了。” 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認識世界,認識自我。他們“通過觀察和分析自然、社會,來表達自己對自然、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受、態度和看法,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在“關於《學生自主權利》的調查研究”中,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人說:“我多想上上網,玩玩泡泡堂。再去中國圖書館看看中國的五千年歷史。然後上上QQ,與好朋友聊天,傳送賀卡。下午再去和同學打打羽毛球,騎騎腳踏車。”有人認為作文要有一個好的心態:當有一天你把自己的心裡話付諸文字的時候,當有一天你的思想變成鉛字的時候,你是否深深感受到心底的快樂?是啊,這就是寫作的樂趣,這就是文字的魅力,當你愛它的時候,它就乖乖聽你的話了。沒有思考就沒有文章,美國佛羅達大學的教育家西奧多.W.海伯說:“要想寫清楚就必須想清楚。要想寫得充分,就必須想得充分。要想寫得實在並富有想像力,那就必須在思想上想得實在並展開豐富的想像。一個學生要較好地學習寫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學習思考。這是一規律,其他沒有第二條路可走。”學生只有學會思考,學會認識生活,才能更好的寫出生活的豐富內涵。

綜合實踐活動將學生生活世界中的個人、社會、自然等要素彼此交融,匯織成一張網,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幫助學生學會發現、學會探究、學會實踐,引導學生自覺地把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相結合,幫助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活動中形成敏銳的觀察力,形成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對整個社會,對整個人類的關愛情感,為學生作文提供了內容,訓練了能力。而作文作為一種工具,促進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馬正平指出:“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就是學會革新與創造。而獲得這一有效途徑的方法就是“學習通過寫作!”“研究通過寫作!”“創造通過寫作!”“生產通過寫作!”即通過寫作來促進學習,通過寫作來促進研究,通過寫作來促進革新與創造。”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作文,就是把作文和學生生活相結合,和學生的思想實際相聯繫,讓學生為興趣而作,為交際而作,為實踐而作,為探究而作,為實用而作,把作文當成學習的工具,當成活動的橋樑,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同時,也深化了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寫出充滿童真童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