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鳥兒不再為春歌唱

來到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望著那年的同一片天。

憶往昔,那年,初春。唯美與絢麗傾瀉于山野,清脆的鳥鳴舞動著初春的每一縷清風。依稀那蜂蝶嗡鳴縈繞耳旁。俗世的喧囂與浮躁,猶豫與彷徨都消融在這盎然生機之中,忘了塵世,燈紅酒綠,忘了自己。霎然,這一切,卻如化作一城薄煙,裊裊升騰,朦朧中,沒於一抹孤清而飄逸的影。

而今初春,卻沒有爛漫的鮮花漫山遍野,聽不見那年歡快的鳥啼,穿透深幽的樹林,劃破寥廓高遠的蒼穹。這裡,被生命拋棄,僅餘下一片寂靜。空氣中,捕捉不到一絲專屬於初春的生機。取而代之的,卻是那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縱橫交錯的道路,雜亂無章的電線交錯在狹窄的空中。汽車急促的鳴笛,刺鼻的車尾氣,污染的空氣。這一切的一切,讓人感到壓抑,在這被房子擠得一線天中,埋葬了人類最純淨的靈魂。

一個是華麗短暫的夢,一個是殘酷漫長的現實。

陽光下,一指尖,划過一張細膩的書頁,纖塵下,閱完這本書的精華,心中,蕩漾著什麼,感慨萬千。《寂靜的春天》攜我走進了另一個空間,另一個世界,卻也正是一個殘酷而漫長的現實。

你若有心去翻閱上世紀60年代以前的報紙或書刊,你會發現幾乎找不到“環境保護”這個詞。這就是說,環境保護在那時並不是一個存在於社會意識和科學討論中的概念。確實,回想一下長期流行於全世界的口號——“向大自然宣戰”、“征服大自然”,在這兒,大自然僅僅是人們征服與控制的對象,而非保護並與之和諧相處的對象。人類的這種意識大概起源於洪荒的原始年月,一直持續到20世紀。沒有人懷疑它的正確性,因為人類文明的許多進展是基於此意識而獲得的,人類當前的許多經濟與社會發展也是基於此意識而制定的。

而蕾切爾·卡遜卻第一次對這一人類意識的絕對正確性提出了質疑。這位瘦弱、身患癌症的女學者,她是否知道她是在向人類的基本意識和幾千年的社會傳統挑戰?

《寂靜的春天》出版兩年之後,她心力交瘁,與世長辭。作為一個學者與作家,卡遜所遭受的詆毀和攻擊是空前的,但她所堅持的思想終於為人類環境意識的啟蒙點燃了一盞明亮的燈,照亮了它延伸的前路。

《寂靜的春天》是一本引發了全世界環境保護事業的書,書中描述人類可能將面臨一個沒有鳥、蜜蜂和蝴蝶的世界。蕾切爾·卡遜。正是這本不尋常的書,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人們對野生動物的關注,喚起了人們的環境意識,開始了環境保護事業。

書中,人類用農藥和化學武器,擊碎了一幕幕春意生機。貪婪的你,妄想征服世界,征服自然,而你卻未曾想過,自然一次次寬容饒恕你的罪孽,卻給予你嚴重的警告。洪水、病菌、瘟疫、疾病、死亡……這一切災難和污染的降臨,依然不足以讓你醒悟么?

當森林被整片整片肆無忌憚地砍伐和毀壞;當工廠的煙囪整天向天空排放濃郁的廢氣時;當顏色混濁的各類的劇毒工業廢渣和人類的生活垃圾被排放在河流裡面的時候;當植被的破壞、水土的流失、氣候的惡化的時候…….你又想到了些什麼?對於自然的警告,人類有恃無恐,熟視無睹。人類站在豐富的物質面前顯得傲慢而不可一世。或許,他們物質財富勝利滿足心理的慫恿下,這些許污染又算什麼呢?

自然界憤怒了,頻繁地向人類敲響了警鐘::南極臭氧層的破裂、多種野生動物瀕臨在死亡的地平線上、水土流失、空氣污染、沙漠化面積的擴大、災難性氣候的頻繁降臨、新型疾病和瘟疫的爆發……當這些災難頻繁地發生,已經完全嚴重威脅到人類生存和利益的時候,人們才仿佛有所警覺。寫到這裡,不禁想嘲諷地篾笑一聲,這會不會太遲了?

利益,讓自然在你面前不過是工具;污染,只不過是你獲得利益所得到的小小報酬。你總想著去征服自然,為何不願意與它和諧共處?為何人類還遲遲不肯醒悟,藏著僥倖心理,抱著利益,偷偷摸摸,以為可以躲過災難呢?這么多警告,這么多血淋淋的現實面前,你為何,還要自以為是高傲地仰起你的頭。你,還沒痛么?

人類,需要怎樣,你才會在現實面前醒悟。與自然共處吧,用你每一聲律動的心跳,去感受自然的每一抹聲韻顫動心弦,每一次鳥啼擊碎春天的寂靜,每一次落日夕陽血染蒼穹。或許,你會發現,這世界,原來可以美好到如此纖塵不染。

或許,當鳥兒不再為春歌唱,你才會回憶昔日的美好,懺悔曾經的罪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