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讀後感初二作文範文10篇

《瓦爾登湖》一書極具審美價值。實際上可以毫不掩飾地說,《瓦爾登湖》是一部大的美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初二作文範文10篇,以供大家參考借鑑!

《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一

沒有地方比這湖更接近天堂和上帝。我想,天堂本來是以神話開頭,這一畔湖水卻讓它一下子貼近了大地,貼近了蒼生。梭羅說,他深信,沒有人會強行去穿尺寸不適的衣衫的,只有尺寸恰如其分才應該是最好的需要。那么,我說,瓦爾登湖就是最美的衣衫。

梭羅稱瓦爾登湖為“神的一滴”,他坐在陽光融融的湖前,坐在這遠離塵器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他在想什麼呢?想的是“多多授人以勇氣而非絕望”?想的是“在一個夏季,來播種真誠、真理、樸實、信心”?想的是“瓦爾登湖最深隱的泉眼在他的哲思之上”?

於是瓦爾登湖流出的水成為字裡行間不時閃現的靈光,描摹著美麗自然,指導著簡單生活,討伐著金錢社會。忍耐了一個世紀的吉力馬札羅的雪,是從海明威的筆下開始融化的。而世人的混沌卑微的思想卻是消融在梭羅的筆記里。《吠陀經》里說道,一切知,具於黎明中醒。

那么瓦爾登湖晶瑩的湖光里反應的必將是那黎明金色的霞光,緩緩照在我蒼白卻又渴望光亮的臉龐。

余秋雨教授曾在象牙塔里捫心自問,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那么試問學問的真正目的又是為了什麼呢?如果精神與體魄總是矛盾,學識與遊戲總是對立,深邃與青春總是無緣,那么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瓦爾登湖碧波不興就將內心濁氣淘盡,那個有悟性的智者不垂不釣,就在俯仰之間,將最澄明,最流盼的真理的眼神擁有了滿心滿懷。試問是世間又有誰能不在心裡俯下身子向那沒有什麼可容下的湖深深膜拜呢?至少我已為它的靈魂所傾倒,多少讚嘆,欲說還休。

一個人在伐著罪惡的枝椏。只有一個人在猛吹這罪惡之根。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有表情的景色。它能讓望著它的人,量出自己天性的深淺。那就且容我在罪惡枝椏體會人間有味;容我在這湖波光里,一如玲瓏的水珠,對自然抱有一顆敏感之心。我生活在瓦爾登湖,再沒有比這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他的石岸,是掠過湖心的一陣清風,在我手心裡,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隱的泉眼,高懸在我的哲思之上。

《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二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蕩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你的心靜下來的時候,再去拜讀這篇神的思想吧!

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著人類、侵蝕著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這位智著,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著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裡,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升直到艷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這裡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許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么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事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裡呼聲。

去拜讀這本心靈的教科書吧!它會讓你不虛此行。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裡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說,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三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題記

輕叩一本名著,細細地與梭羅促膝談心;翻開一卷墨香,輕輕地聆聽瓦爾登湖彈奏的梵歌。

回歸自然的純潔,回歸淡泊的境界。我,作為一名浮躁的都市人,有幸拜讀這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瓦爾登湖》,為我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白居易曾說:“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這裡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

真的很難想像,梭羅是如何生活下去,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只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床,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只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著的信念,僅僅憑藉著人對自然的欲望和熱愛,他,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傑作,這不得不讓後人稱他為“自然隨筆的創始者”。

淡泊是人生的一種至高的境界。當時正處於工業時代,物質的優越並沒有讓梭羅迷失,隨波逐流,他曾在《經濟》中寫到:

“……人最美好的部分,不久也會被梨入土壤,化作糞肥……”

將所謂的經濟與自然對立,當人們奢侈地享受生活時,卻忘記這浮華世界背後的陷阱,難道就不怕醒來之後會是一場噩夢?似乎從原始時代開始,那些可以被稱得上是“智慧”的東西早已被這社會的發展所拋棄,人們對於自然只剩下貪婪,總是渴望獲得什麼,有時像是一個無底深淵,永無止境。

梭羅總愛引用,記憶中影響最深的就是羅利的英譯對句:

“既然人人樂道肉身本具頑石性,慈善心腸何能不將煩惱痛苦忍。”

帶著諷刺去批判著人類的盲目,帶著幽默去痛斥人類的無為。對於人,他的信仰除了所謂的上帝就是那些所謂的統治階級,這對生活在基層的人民而言,生來位卑,他們活著就像一部機器,為了不讓自己在勞動市場上貶值,拋棄了氣概,拋棄了自尊。是的,他們的勞動力升值了,可悲哀的是他們的智慧卻在貶值,難道這就是“安逸者”?這正如梭羅所言:“你剛走出了失望之城,又走進絕望之鄉。”

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後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築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為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回歸自然的寧靜呢?構想一下,當你面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里。

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羅還記錄了很多很多,終點就是起點,四季的輪迴正是生命的甦醒沉睡,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溫水,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淡泊是智者的動力,像是一把摺扇,送來徐徐清風,拂去一片焦慮;又像是一面鏡子,照清嬌容的面貌,看清人性的本質;還像是一首詩詞,念時如痴如醉,回味時百感交集。

月下共飲,湖邊共賞。邀君在這片湖水前共冥,邀君在這份淡泊中共尋那份靜謐!

《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四

沒有地方比這湖更接近天堂和上帝了,我想。天堂本來是以神話開頭的,這一畔湖水卻讓它一下子貼近了大地,貼近了蒼生。梭羅說,他深信,沒有人會強行去穿尺寸不適的衣衫的,只有尺寸恰如其分才應是最好的需求。那么,我說,瓦爾登湖就是美的衣衫,夢的衣衫。

梭羅稱瓦爾登湖為“神的一滴”,他坐在陽光融融的湖前,坐在這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他在想什麼呢?想的是“多多授人以勇氣而非絕望”?想的是“在一個夏季,來播種真誠,真理,樸實,信心”?想的是,“瓦爾登湖最深隱的泉眼在他的哲思之上”?

於是瓦爾登湖流出的水成為字裡行間不時閃現的靈光,描摹著美麗自然,指導著簡單生活,討伐著金錢社會。忍耐了一個世紀的吉力馬札羅的雪,是從海明威的筆下開始融化的,而世人的混沌卑微的思想確是消融在梭羅的筆跡里。《吠陀經》里說道,一切知,俱於黎明中醒。

那么瓦爾登湖晶瑩的湖水裡反映的必將是那黎明金色的霞光,緩緩照上我蒼白卻又渴望光亮的臉龐。

余秋雨教授曾在象牙塔里捫心自問,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那么世間學問的真正目的又是為了什麼呢?如果精神與體魄總是矛盾,學識與遊戲總是對立,深邃與青春總是無緣,那么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瓦爾登湖碧波不興,就將內心濁氣滌盡:那個有悟性的智者不垂不釣,就在俯仰之間,將最澄明、最流盼的真理的眼神擁有了滿心滿懷。試問世間又有誰能不在心裡俯下身子,向那沒有什麼可容納的下的湖深深膜拜呢?至少我已為它的靈智所傾倒,多少讚嘆,欲說還休。

徐志摩曾說“入世深似一天,離自然就遠似一天。”於是他“帶一卷書,走十里路,選一塊清淨地,倦了時,和身在草綿綿處尋夢去”。可梭羅卻在閒暇之餘,不忘著將林間吹入常醒的清風帶回世間,他將與山水的心契與領會,與讀他故事的人以心換心。他用心在講一個故事,作為永久精神棲息的場所,在他的故事裡,我們可以感受到世界的停留與守侯。在他的故事面前——如在澄明的瓦爾登湖面前,我們坦蕩如赤子。用裸體的靈魂接受著最徹底的洗禮,我想我的臉色一定帶著特殊的紅潤,我的嘴角一定掛著神秘的笑容,是的,我感動著,卻不是受惑於寺廟殘餘的靈光,而是感動於它纖塵不染的低訴,感動於它虔誠中神聖的美麗。巴烏斯托夫斯基回憶自己談到的優美的詩篇,總恨不得將書頁對著陽光照一照,想察覺裡面究竟藏著怎樣的秘密,而我也不止一次地想從這故事裡挖掘出那常讀常新的理由,以至我常常懷疑它真實的存在——這種精神是無法比擬的。

一干人在伐著罪惡的枝椏,只有一個人在猛砍著罪惡之根。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有表情的景色,它能讓望著它的人,量出自己天性的深淺。那就且容我在這罪惡枝椏的留白間體會人間有味,容我在這湖波光里,一如玲瓏的水珠,對自然抱有一顆敏感之心。“我生活在瓦爾登湖,再沒有比這裡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他的石岸,是他掠過湖心的一陣清風:在我的手心裡,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隱的泉眼,高懸在我的哲思之上。”

《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五

“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著它的人可以測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淺……”是的,《瓦爾登湖就是這樣一部超驗主義美文的代表。

為了驅散生活中的陰影,梭羅來到瓦登湖。他以四季輪迴的方式布局成篇,用完整的形式結構突出刻畫了主人公的形象。在季節的變化中體驗人生、體驗理想、體驗未來,從表現唱著夜曲的鳥雀與動物鳴叫的《聲》到體驗收穫喜悅的《種豆》;從“躺在冰上看梭魚”的《冬天的湖》到“很像混沌初開,宇宙創始,黃金時代的再現”的《春天的來臨》,他找到了追尋已久的綠色和自己的人生坐標。

讀著這本書我擁有了一份寂寞而恬淡的心境,完全融入進了這樣一個現實與理想完美結合的世界。梭羅並不是刻竟要過一種消極遁世的隱士生活,而只是進行著人生實驗——簡化生活、回歸自然。目的呢,是為了更好地去運用生命熱愛人生。在這片優美的環境中,他的理想上的迷霧不知不覺地消散了,他的心也有了可以依託的地方。避開城市的喧囂,獨自深入林中,與鳥獸為鄰,聽蟋蟀彈唱。這一抹綠色,為梭羅疲倦的靈犀送上了溫暖的懷抱;這一抹綠色,讓都市的紛繁漸漸遠離了梭羅的腦海;這一抹綠色,使梭羅更加迷戀自然,熱愛生命。

這樣一部成功的作品是離不開瓦爾登湖那幽靜秀麗的景致的。換句話說,是瓦爾登湖的美讓梭羅找到了心中的綠色。可是現在充斥在我們周圍的只有金屬的堅與冷。日益膨脹的城市,馬達隆隆替代了蛙聲蟬鳴;當更多鋼筋混凝土的建築拔地而起時,這裡也許不會再有綠色的“共和國”。不由地聯想起余光中的散文《伐桂的前夕》,他說“在現代,只能感受月桂樹最後的一縷芬芳……”如果人們不懂得保護環境,那么當他們試圖從身邊尋找精神的伊甸園來舒緩情緒時,看到的也評只有最後一抹綠色了。梭羅是幸運的,因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直至今日,“瓦爾登湖又有多少呢?”

但令人高興的是,隨著上海世博的臨近,這個問題越來越受政府和市民的重視,儘管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但與此同時城市的綠化面積也在不斷擴大。在我看來,世博會的舉辦至多只是催化劑,最重要的是環保的理念其實已經深入人心。在香港澳門的大街小巷看不到果皮紙屑;新加坡通過加強懲治力度也讓這個國家擁有了“花園”的美麗……畢竟,有誰不嚮往生機盎然的大自然呢?或許,我們再也回不到梭羅的時代,再也找不出與瓦爾登湖一樣的美景了;但只有努力,我想我們依然可以擁有純淨的藍天。

“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經冷卻,但是還沒有凝結,而其中連少數塵垢也還是純結而美麗的……”,多么迷人的景致啊!雖然生命中總有一些無法挽回的東西,但只要保持一份綠色的心靈,那么依舊可以與梭羅一起享受“瓦爾登湖”之美。

《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六

梭羅的《瓦爾登湖》,有一種治癒的魔性,是一種來源於自然,又回歸於自然的治癒能力。全書浸潤在一股簡單而又真實的氣氛之中,恬淡寧靜,讓人的心靈甘於沉寂,於無聲處體悟那種徜徉于山水竹木的詩遠情懷。

在他的筆下,瓦爾登湖仿佛擁有了生命,那座小木屋,不僅滿足了讀者的幻想,更為我們營造了一個拷問心靈的場所,一個在物慾橫流時代里的中流砥柱。梭羅生活在一個工業文明突飛猛進的時代里,科技進步帶來的物質享受讓許多人都迷失了方向,甘願沉淪在城市裡,以犧牲自由和踐踏人與自然的平衡作為代價的。作者敏銳地洞察到了這一弊端,並決定用自己的努力,去喚醒沉睡在人們心底的,尚未泯滅的良知,進而改變那種重物質,輕精神的浮誇世風,從而完成一個時代的救贖。

隱居避世可以說是一種逃避,一種對於現實宣洩不滿的表達方式。不同於五柳先生的桃源臥夢,籬菊養心,這種身處時代洪流之中,而無可奈何的無力感,深深刺痛了我的神經。五柳先生的避世是一種隱晦的入世,他無時無刻不想重回朝堂之上,為了他的理想而堅持著,看似平淡的外表背後是一顆火熱的炎炎赤子之心。而梭羅則不同,他的遠離則是發自內心的,一種深深的絕望。這種莫名的痛苦無從言說,別人不懂,也不願意懂。他唯有向自然傾訴,像那一片蔚藍的,毫不參雜半點塵世渣滓,空明如洗,澄澈似練的瓦爾登湖傾訴,訴說著他那綿綿不絕,如泣如訴的動人回目。

遇見瓦爾登湖,是梭羅的夙願。別人稱他“自然隨筆的創始者”,倒也是名副其實。在康科德的小木屋裡,他完成了他的超驗主義的實踐,在這種依山傍水的環境裡開始他的靈魂之旅。他相信自然是有靈性的,必然能夠讀懂他的心聲。到處勝業化氣息的城市裡,自然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人們為了活著四處奔波,這一切讓他感到窒息,生髮出對於生的恐懼。為此,他選擇遠離,選擇了犧牲優越,地位,以此來成全精神的完全解放。他曾經說過:“你走出了失望之域,又走進了絕望之鄉。只有我們醒著,黎明才是黎明。”多么貫徹人心的肺腑之言啊,這種蘇格拉底式的曠達與自信,鼓舞著一代代人勇敢追逐心靈的光明。

透過《瓦爾登湖》,梭羅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真實的幻境:寂靜,空靈,人與自然和諧相依。這不僅是對於現實的抗爭,對於未來的展望,更是作者為人類所勾勒出來的一種理想的思考模式。人來自於自然,終歸於自然,必然要憑著一種皈依自然的勇氣,簡簡單單的生活,而不識延殘喘地浪費它的饋贈。他用他那細緻而又精微地筆觸講述了一個亘古不變的真理:真實,並且自然。

《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七

這個暑假,在我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時,對它並不是很感興趣,那些晦澀難懂的言語,讓我只粗粗瀏覽了幾頁。然而當我第二次靜心地閱讀後,這本書讓我有了一種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的感覺。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亨利梭羅描寫他在瓦爾登湖畔的獨居生活,記述了梭羅兩年多里的見聞和思索。

梭羅崇尚質樸的生活,崇尚自然,熱愛自然,與動植物們談天說地,似乎動植物才是他的摯友;冬天,站在冰凍的湖面上四處觀望,看著麝鼠在湖面上搭的窩穴,這樣的風景也別有一番風味;每天清晨,森鴞在遠處的樹林裡與梭羅打著親切的招呼:“你好。”梭羅從不斥責來偷吃玉米穗的紅松鼠,從不介意它每次臨走前搶走一個大玉米穗,也不抱怨它每天清晨來家裡上躥下跳、大鬧一番而把自己吵醒,也從不驅趕來啃食土豆皮的野兔。梭羅就是這樣一個與自然和平相處的人,在他的世界裡,自然界裡的一切事物都是他最親密的朋友。

梭羅寫的這本書的主旨是:回歸自然,追求精神生活、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現在大多數人不辭勞苦換來的物質生活。在瓦爾登湖畔獨處的那段時光里,梭羅在小木屋旁開墾荒地,春種秋收。自己種的糧食能供自己吃飽就行,衣服穿暖就行,不追求奢侈和舒適。正如書中所提到的那樣:“大部分的奢侈品以及很多所謂的舒適品,它們非但不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反而對人類的進步起到了極大的阻礙作用。所以那些最明智的人從不追求奢侈和舒適,他們生活得比窮人還要簡單清貧。”比如我們生活中穿的衣服,梭羅是這樣說的:“衣服,首先要起到維持我們身體熱量的作用,其次,在我們這個文明社會裡,它是用來蓋裸遮羞的。所以,你們不需要無休止地往衣櫥里添置新衣,很多重要的事情依然可以順利完成。”反觀我們的現實生活,很多人只是盲目地為自己披上華麗的新衣,以此贏得他人的尊重。還有些人,在寒冷的冬日仍不穿保暖的大衣,為了讓自己不顯得臃腫難看,穿著單薄的衣衫在外出行。可見這些人已忘記了衣服最本質的作用。

大多數人追求物質生活,不乏被家庭責任,工作壓力,物質需求等枷鎖所禁錮,限制甚至扼殺了人們的精神追求,使人們只能看見自己眼前的那些蠅頭小利,卻忘記、忽略了自身利益之外的事情,而人們為追求物慾,就整日整夜地、不辭勞苦地工作,所以他們就根本沒有了休息和享受生活的時間,也沒有閒暇時光陪伴親友,聯絡感情。這樣的生活毫無意義,如梭羅所說:“這不是真正的生活。”

親近自然,回歸自然,追求精神生活,活出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是自己王國的國王,與這個王國相比,沙皇帝國也不過是一個卑微小國,猶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團。”

《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八

假期的時候,我從圖書館借了大衛梭羅寫的《瓦爾登湖》。作者在書中描述了他獨自生活在瓦爾登湖湖畔三年光陰中的點滴。

在瓦爾登湖過著隱居的生活,打漁耕種,與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頗有些相似之處。遠離了城市的喧囂,懷著一個簡單純真的心,過著快樂簡樸的生活。讓我對於這樣的生活,我是嚮往的,而對於他這樣的勇氣,我是敬佩的。他的辭藻並不華麗,卻十分生動,文字仿佛是活的。簡單的語句中透著不簡單的哲理。

在書中結尾有這樣一段話: “他的生活越簡單,宇宙的規律將顯得越不複雜,孤獨將不成其為孤獨,貧困也不成其為貧困,軟弱也不成其為軟弱。”我想生活本就是一件十分簡單的事情,茶米油鹽醬醋茶,只是在很多時候我們把他複雜化了。我很喜歡一位老師說過的話“別讓簡單的事情變複雜,別讓心機摻在感情里。”現在對於名利金錢的追求,讓很多人迷失在這樣的誘惑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摻入心機。其實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質生活之外還有另一種生活,精神上的追求遠比物質上的追求快樂得多,容易得多。

所以無論你的生活多么卑賤,面對它,活下去,不要躲開生活,咒怨生活。儘管生活看起來很窮,還是要熱愛生活。即便在貧民所,也許你還會有快樂,刺激,光榮的時光。梭羅的這幾句話教會了我要用一顆簡單真誠的心來面對生活,用一顆樂觀的心面對生活中種種的不如意,讓我懂得創造在我們的視野中擴展,精神上的財富是用不著錢來買的。

對書中的還有很多地方,我並沒有完全讀懂,或許因為的我年齡和閱歷的關係吧.但這本書會是我一直收藏著的一本書,因為書中還有許多的東西值得我去挖掘,去思考。它就如同喧囂世界中一潭幽靜的清水,淨化著浮躁的心靈。

《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九

一本寧靜閒適又寂寞的書。

一本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的書。

《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也如他的書般沉靜而寂寞,他能從一片葉子中看出春夏秋冬,他沉醉於自然,鍾情於鳥鳴,山川草木均是他的密友。他有時生活得像個隱士,他可能時常覺得那山、那水比那人更與他相投。我喜歡這樣的人,正如我喜歡這樣的一本書。

《 瓦爾登湖》,這本書以簡單樸實的文字記錄著他到瓦爾登湖邊隱居的一段時光。在瓦爾登湖畔,他像一個原始人那樣簡單地生活,他想試試一個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能夠簡單到什麼程度,想試試用自己的手能做些什麼。

他憑藉自己的雙手蓋了一座簡單溫暖又牢靠的房子,他用空閒時間蓋房,並享受其中。他崇尚自由與簡單: “每一個覺得日子艱難的人可以花一美元買一個箱子,鑽幾個窟窿,下雨和晚上可以鑽進去,蓋上蓋子,這樣他的靈魂就自由了,外出時,也不會有房主追你要房租,有多少人為了一個更大,更豪華的箱子的租金而煩惱不斷;而他是不會凍死在一隻小箱子裡的。”

儘管梭羅所說的很難實現,但我們要知道不管選擇什麼樣的房屋,都需要讓自己的靈魂保持自由,是你占有了房屋,而不是房屋占有了你。

梭羅總喜歡給自己的生命留有更多餘地,每日,他有暖陽鶯雀叫他起床,他有月光星星伴它入眠。餓了,走到瓦爾登湖畔,捕幾條魚吃,偶爾有時間,種一些大豆改善下生活。他活得不慌不忙,安然幸福。

我們應該向他學習。此處的‘享受生活’並非指無所事事、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是指享受生活,品味自然。我們應多親近自然,抽取每天的一點時間,放慢腳步,放鬆心情,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

也許,有人會對我的觀點表有質疑,整天忙忙碌碌,哪裡有時間?!

的確,在現在的社會,每個人都過著快節奏的生活。一天下來,時間擠滿。但我們應想想,除了必要的工作與學習,一天之中,有多少時間是用在玩電腦,看手機上?微博QQ占用了我們太多的時間,電腦中的花草背景取代了自然景色的博大美麗。但你們可知道:當你盯著電腦時,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當你刷看朋友圈時,梅里雪山的金絲猴剛好爬上樹尖;當你開黑王者榮耀時,的山鷹盤鏇在雲端;當你暢聊QQ時,尼泊爾的背包客已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此時的你,仍在抱怨,梭羅的想法有多不切實際,《瓦爾登湖》內容純粹空談,人們根本沒有時間靜心享受什麼所謂的。

可是,朋友,真的是這樣嗎?我們是不是應該少去一些抱怨,少去一些責任的推脫。我們每個人每一天,或多或少都會剩餘時間,只是有人將其用於手機,而另一些人則選擇用那些時間來給生命留出餘地。哪怕,他們只是坐在床邊,發會兒呆。也許,有人會說,這樣使用時間還不如打打遊戲實惠,享受自然只是無所事事浪費生命表現罷了。無所事事固然不好,但碌碌無為又有何意義?留出時間,放鬆自己,沉浸自然,這樣做決不是從生命減去了時間,而是比通常的時間增添了許多、超出了許多。

真希望每個人都能放下手機靜下心來,擁抱生活。這是我的祈願,也是《瓦爾登湖》所教給我的自然生活理念。

瓦爾登湖是神的一滴,是最接近上帝和天堂的地方。願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像美麗的瓦爾登湖一樣,生活的平靜、自在、簡單。願我們每個人都能過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純粹的生活。

《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十

我沒有去過瓦爾登湖,但通過此書,亦可足不出戶便一覽湖光山色。這也是我喜愛閱讀的原因之一。書中有大段大段的優美文字描寫瓦爾登湖的迷人,譬如對其顏色的描述,“在你能看到近岸的細砂的地方,水色先是黃澄澄的,然後是淡綠色的了,然後逐漸地加深起來,直到水波一律地呈現了全湖一致的深綠色……在這種時候,泛舟湖上,四處眺望倒影,我發現了一種無可比擬、難以形容的淡藍色,就像波紋綢或閃光絲綢以及劍身使人聯想到的那樣,比天空本身更蔚藍,它和那波光的另一面原來的深綠色交替閃現,後者對比之下顏色更渾濁些。這是一個透明的、藍色帶淡綠的顏色……”細緻入微而富有層次感,恰到好處的戛然而止,又能留給人更多的想像空間,比真實的瓦爾登湖更為夢幻。

梭羅崇尚心靈的本真,於是他遠離塵囂,來到了瓦爾登湖畔,在山林中搭起木屋,開荒墾殖,自食其力,以一種近似於隱居的方式生活著。只是他雖有陶淵明“採菊東籬下”的悠然,卻沒有後者消極避世的心態。完全脫離世俗的人同樣極為罕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人是不完整的。有人評價說:“梭羅的本質主要的還不在其對‘返歸自然’的倡導,而在其對‘人的完整性’的崇尚。”假如人分為兩面,在當時瘋狂追求物質財富的美國,大多數人都屬於世俗的那一面,而他算是一個標新立異的人,硬是將人自然的一面挖掘出來,拂去上面的塵埃,並鼓勵別人也去追求這種人性的完整。他沒有強迫任何人像他在瓦爾登湖的兩年那樣生活,僅僅是提醒:還有追逐功利之外的生活方式。

作為學生,我們不能放下一切,跑到荒郊野外住上個把月,但我們可以在周末同家人一起騎腳踏車出遊,享受鄉郊的陽光空氣水,享受更簡單更有幸福感的生活。梭羅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聽從心靈的召喚,選擇了一種冒天下之大不韙的生活,從而獲得了發自內心的幸福與滿足。雖然在當時這並不被人看好,但通過本書中關於他生活的一些瑣碎的記錄與感悟,可以發現,梭羅自己在湖邊的兩年是十分快活的,他自由,甚至可以說是“任性”,任著自己的天性,隨心而動,在極為普通的一天中,他或讀書,或種豆,或漫步於瓦爾登湖畔,靜靜凝視湖中若隱若現的一株水草,甚至什麼也不做,在陽光普照的門口坐下來,在時間的轉瞬即逝中幻想、思考,從日出到日落。“這樣做不是從我的生命中減去了時間,而是在我通常的時間裡增添了許多,超出了許多。”他如是寫道。

梭羅在瓦爾登湖的生活是寧靜的,所以書中的文字也像是在深井的水中浸泡了一千年那樣沉靜和清澈。這就要求讀者心無旁騖,完全沉浸在文字堆砌的世界中,看一排水鳥掠過湖面,看一朵雲彩變換形態。一個浮躁的人是永遠讀不下去的。很喜歡一句話:也許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靜下來,然後再打開這本書。心靈的寧靜是進入此書的唯一有效途徑。

感謝梭羅,給我們留下了《瓦爾登湖》,一份如此珍貴的禮物。他教給我們簡單、自由與寧靜。梭羅在書中還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回歸自然的真善美。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這大概就是《瓦爾登湖》中的人生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