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水滸傳》的忠和義有感初二作文10篇

《水滸傳》一書記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的英雄故事。讀完全書,印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的只有兩個字:忠,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水滸傳》的忠和義有感初二作文10篇,以供大家參考借鑑!

讀《水滸傳》的忠和義有感範文一

《水滸傳》是我國古典文學中一部名著,講的是梁山108位好漢起義反抗朝廷,後接受招安的故事,《水滸傳》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兩個字:忠和義。

忠就是對人民對國家很忠心。宋江對梁山事業很忠心,對國家也是忠心耿耿,這就是忠。他大破遼兵,為國出力,就是最好的證明。

忠,也許絕大部分人都能做到,但是,義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可是,《水滸傳》里的108位好漢每個人都做到了義字,他們都可以為別人赴湯蹈火,哪怕犧牲自己的生命保住別人的性命都願意。而我們現在,誰能做到以命換命呢?所以,我們很少做到義這個字。

我記得魯智深看到金氏父女受惡霸鄭關西欺負就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三拳打死鄭關西,雖說有些魯莽,但這種為素不相識的人打抱不平的義氣是讓人敬佩的。

而我們社會上也曾有一些賣國賊和壞蛋,像秦檜、汪精衛,他們根本就是不忠不義,他們跟108位好漢相比,有著天壤之別。而社會上也有一些人,他們也像108位好漢那樣,有忠有義。對國家和民族忠心不渝,非常正義,這種人才是最好的,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說宋代的抗金名將岳飛,他不圖名利,一心只想精忠報國,他是我心中最偉大的英雄。

再比如說像《亮劍》里的李雲龍,他也是一個有忠有義的人。他對祖國人民赤膽忠心,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荒而逃。他也很講義氣,有一次,他的戰友失血過多,他要醫生把他的血全部抽去給朋友,看的出來他很講義氣。他也是我所崇拜的英雄。

《水滸傳》里的108位好漢雖然是虛構的,但他們有血有肉,都是響噹噹的鐵漢子。他們的忠心和正義將永遠留在我心中。我愛《水滸傳》中的精彩的故事,我也愛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但我更愛英雄們身上的忠義精神。

讀《水滸傳》的忠和義有感範文二

書是一座知識的大寶庫,高樂基說過:“我覺得,當書本給我講到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態度時,似乎是每一本書都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看見一個不可思議的新世界。”讀完《水滸傳》後,一個嶄新的世界呈現在我的面前,書中不同的人物讓我知道了對父母要孝敬,對朋友要仗義,對惡勢力要反抗。

李逵孝母教育我

黑鏇風李逵孝順父母的行為值得我學習。

他在接老母親回梁山時,一路上問寒問暖對母親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的。母親渴了,他想盡辦法為母親找到不,但是母親卻被老虎給吃了,李逵將四隻老虎全部殺死。

相比之下,我又是怎樣對待我的母親的呢?母親對我好時,我說她有點太煩了,有時說我兩句,我說她太嘮叨,更過分的我還和媽媽頂嘴。李逵的性格十分的粗魯,而我是生活在21世紀的文明人,但在孝順母親上我真該向他學習。

智深仗義感動我

花和尚魯智深為人豪爽,對待朋友可以說是十分的仗義,林沖被高俅陷害,高俅想至林沖於死地,讓兩個差人在半路上結果林沖的性命,魯智深聽說了以後,暗地裡跟著這兩個差人到了野豬林救了林沖。

魯智深仗義行為,讓我知道了,對待朋友,就要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有了困難,大家就一起解決,從今以後,我像魯智深那樣視朋友如親人。

武松反惡告訴我

行者武松,面對惡勢力,感於反抗,感於鬥爭,不屈不撓,自從武松幫助施恩,奪回了快活林之後,蔣鬥神用錢上下打點,使得武松被捉起來押走了,在押往的過程中武松得知是張團練,張都監和蔣鬥神陷害了他,於是他回到鴛鴦樓,將三人殺死,出了口惡氣。

這是我從前所做不到的,面對社會上那些不正義的事,我只會屈服,不也與他們對抗。沒有武松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我向武松學習與社會上的不良現象鬥爭到底,為弘揚正義做一點自己的貢獻。

漫遊書海,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讓我們投入到書的懷抱,為我們的人生打開一扇窗。

讀《水滸傳》的忠和義有感範文三

《水滸傳》里的人物有魯達(魯智深)、武松、宋江、柴進、李逵……

《水滸傳》里的魯達,武藝高強,粗武鋼勇,他的武器是兩把斧子。而且他十分愛吃狗肉。甚至有一次,魯達要鎮關西把十斤精肉和十斤肥肉剁成肉末。十斤骨頭斬成細末。鎮關西明白魯達來學自己晦氣。不願乾,魯達便把兩包肉末朝鎮關西砸了過去。鎮關西惱羞成怒,抄起剔骨尖刀,刺向魯達,魯達逃到街上。鎮關西追來,魯達就順勢按住他的左腳把他踢倒。

魯達踏住他胸脯罵道:“你一個操刀屠戶,竟然稱鎮關西,欺侮金家父女!今叫你嘗嘗俺的拳頭!”只一拳,就把鎮關西打得出氣沒有進氣了。

武松是一個硬漢,大家最熟悉他的故事,例如武松打老虎。這一天,武松搖搖晃晃上山,見一塊大青石,便在那大石上休息了一會,這時忽有狂風颳來。武松心疑,又聽得背後撲的一聲,回頭去卻見一隻吊眼白額大蟲(老虎),已落在背後!武松急忙一閃,閃到了老虎背後。大蟲見沒撲著武松,便前爪一搭地下,猛吼一聲,把虎尾一甩,武松又閃到了一邊。武松等老虎再次吼時,雙手掄起哨棒,盡全身力氣一棒擊去,不料打折了旁邊的樹杈,哨棒一截兩半。大蟲咆哮,再次撲來,武松丟了半截棒,赤手空拳就勢按著虎頭。武松把老虎頭直往土裡按,又舉起拳頭猛擊“大蟲”頭部,終於把“大蟲”打癱了。

李逵是沂水縣人,再戴宗手下當小牢子。《真假李逵》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李逵那天路過樹林子,忽見有人塗黑了臉,拿了兩把板斧喝令留下買路錢。李逵喝道:“你是什麼人敢攔老爺去路?”那人說是“李逵”。李逵大笑,操起朴刀去戰假李逵,假李逵擋不住想逃,屁股已挨了朴刀,李逵搶前一步踏住那老傢伙胸脯說:“老爺才是黑鏇風!”然後挺著胸脯走了。

讀了《水滸傳》這部長篇小說,我仿佛認識了108個梁山起義的綠林好漢。從中讓我感受到了:我們一定要學那些正直、行善的人,不能學那些專橫跋扈、欺善怕惡的人。劉備說得好:勿已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讀《水滸傳》的忠和義有感範文四

路遠風霜,終上梁山。“水滸”,柔則如水,剛則似虎。謂它如水,因其替天行道,為民做主;辯它是虎,因其剛強豪邁,力挽狂瀾。“水”“虎”相合,始於平民之中,戰於霸權之內,剛柔並濟,奏悲壯一曲,鳴天地之音。

梁山好漢一百零八將,人生一路波折起伏,無法安定,生離死別無可奈何之苦之痛不在話下。

初時慘遭卑劣小人陷害,死裡逃生,千辛萬苦逼上梁山,路見不平,劫富濟貧,對抗朝廷,懲惡揚善,實乃壯義烈魂。然而半路中一把火,一揮刀,難不傷及無辜。轟轟烈烈一遭下來,死傷許多,焉知非福。宋公明全伙招安之後,妙計連連,屢屢獲勝,多數好漢為國捐軀,死傷大半,赴往戰場一去不回。宋公明,悲喜交加,為朝廷奉獻之時,飲奸詐小人所換藥酒,猝不及防,命喪黃泉,只得嘆官場險惡,人心不古。一百零八將皆散,暴風雨瞬息消逝,只在神話中輝映顯靈,空修一廟。朝廷仍奸臣當道,盡享富貴,害人利己,百姓又氣又恨,但“天罡地煞”已封,也無從下手,無可奈何。

人生多舛,最貴為忠,兄弟義氣,震天憾地,英雄熱血沸騰,酌酒一杯敬東風,同生共死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林沖中高逑之計,持刀誤入白虎堂,蒙冤刺配滄州,魯達恐其半路被害,一路相隨,野豬林中千鈞一髮飛杖救友,生死攸關,為人驚嘆。宋公明已知誤喝毒酒,時日不長,生死面前,擔憂李逵報仇,告訴李逵他酒中已下毒藥,李逵念兄弟一場,甘願陪死。吳用、花榮墳前自願陪葬,“不求同生,但求同死”,雖是忠義堂前的舉杯激詞,卻只絕非戲言。“忠義”將一切功名利祿置之度外,如此忠誠之情令山河為之動容。

忠義之心,肝膽相照,奸邪之事,萬理難容,官途險惡,小人為朝所重,更是百姓所懼。

高衙內因為一時私願,害林沖家破人亡,林教頭一路坎坷,受盡折磨,終被逼上梁山。武松為幫施恩,醉打蔣鬥神,手下留情,饒他一命,竟被蔣鬥神、張團練、張督監聯合陷害險至於死地。宋江招安後為獲取朝廷認可,率領梁山兄弟們先後攻打遼國以及田虎、王慶和方臘率領的起義軍,回朝後不久被奸臣高俅等人用毒酒害死,迎來終章結局。朝廷“四害”作惡多端,仍位高於權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君主昏庸至極,享盡榮華富貴,卻使奸人當道,朝堂腐敗,山河無光。縱有梁山好漢“替天行道”,忠義豪情,一入朝座,性命即休,真可謂成也宋江,敗也宋江。

血氣方剛,覆天翻地,歷史一曲,風捲殘雲,梁山好漢雖已逝,後人教益永留世,魂魄散志,永盪無地。梁山崇崇青峰,屹立不動,與水相接,難鑄一方偉業。

讀《水滸傳》的忠和義有感範文五

“千古忠肝義膽,萬里蠻煙癉雨,往事莫驚猜。”這不正是對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將的真實寫照嗎?《水滸傳》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作為中國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章回體小說,它生動形象地描寫了梁山好漢們從起義到興盛到失敗的全過程,鮮明地表現了“官逼民反”的主題。

在《水滸傳》中,我最喜歡的好漢便是行者——武鬆了。武松這一位俠義之士,他崇尚忠義,有仇必報,有恩必報,直爽理性……武松自小習武,武藝高強,性格急俠好義。在嫂嫂潘金蓮的勾引下,武松絲毫不為所動;當潘金蓮與西門慶將武大郎毒死後,武松為報仇將二人統統殺死。刺配到孟州後,武松受到施恩的照顧,他為了報恩,醉打蔣鬥神,奪回了快活林酒店;但是武松因此被迫在飛雲浦大開殺戒,血濺鴛鴦樓。在征討方臘的戰爭中,武松獨臂擒方臘。怪不得金聖歎在評武松時,說:“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魯達之闊,林沖之毒,楊志之正,柴進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吳用之捷,花榮之雅,盧俊義之大,石秀之警者也。”

在看到一百零八將紛紛死去時,我不禁潸然淚下,感慨天妒英才!這許多英勇的將士都戰死了,臨死前仍死不瞑目!這份情誼,這份忠義,又何人能懂嗎?

我敬佩梁山上的好漢,敬佩他們的智勇雙全,敬佩他們的忠肝義膽!

讀《水滸傳》的忠和義有感範文六

水滸傳,四大名著之一它名垂千古。我翻開他多少遍,每一次翻開是不同的感悟。今天,我再一次翻開,這一遍,呈現在書中的,只有一個字——義,情義、仗義。水滸傳講的是一個叫宋江的俠士,他仗義疏財,集結了一百單八位好漢,齊聚梁山泊,當山賊,劫富濟貧,朝廷都拿他們沒辦法。

吳用的機智、宋江的俠義、魯智深的大力、李逵的雙板斧……其中,我最喜歡做事爽快的武松。他是武大郎的弟弟,哥哥娶了清河縣一戶大戶人家的使女做老婆,名叫潘金蓮,年方二十餘歲,頗有些姿色,。隨著武大郎賣燒餅,武松那時因打死了一隻連連禍害人命的大蟲,當上了官,便想回鄉看看,誰知在這時,西門慶看上了潘金蓮,兩人交往甚密,不知不覺就動起了殺死武大的念頭:把武大毒死。過了長久,武松才得知此事,他火氣沖沖,立馬趕回來,殺死了西門慶和潘金蓮。

最令我感動的,是一篇《眾好漢劫法場》。宋江在城中飲酒時,因寫下反詩,被官府緝拿歸案,第六日午時三刻,即刻問斬,傳到梁山泊,好漢們個個打抱不平,要去救宋江,劫法場。吳用想出了妙計,喬妝打扮,混入人群。午時三刻一到,他們就殺出來,左砍一個,右刺一個,終於救出了宋江。這使我想到我們現在社會上的人,之前一直鐵哥們左鐵哥們右的,可當危險來臨時,自稱的“鐵哥們”有危險,也不頓一下,只顧自己跑。水滸傳的好漢們從不在意口頭,只在於行動,危險來臨時,不顧自己,只顧對方,難道這不是真正的義氣嗎?

水滸傳讓我深有感觸,讓我對一個小小的“義”字有了重新的認識。

讀《水滸傳》的忠和義有感範文七

在暑假裡我看過很多書,比如:《十三歲的故事》、《紅葫蘆》、《水滸傳》等等……,但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水滸傳》。

《水滸傳》這本書,真實反映了農民起義的全部過程,它由相對獨立、完整的和各個故事聯結成一個整體。一百二十回的《水滸傳》是由層次分明而又統一連貫的前、中、後三大段落組成,作者首先寫了林沖、晁蓋、武松、魯智深以及宋江等人的故事。一方面反映了各種形成的“逼上梁山”,另一方面也表現了各路英雄逐漸聚集,梁山隊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過程。

《水滸傳》這本書的每一個故事都是圍繞兩個字來寫的,那就是忠和義來寫的,“忠”即是對自已的祖國,對自已身邊的親人,為朋友盡心竭力,宋江在種種威逼利誘之下,仍然對當時的朝廷忠心耿耿,這就是忠;林沖的妻子在林沖被逼上梁山之後,對高俅之子的凌辱,寧死不屈,最終上吊自殺,這也是忠。

在當今這個社會中,相信很多人能做得到“忠”這個字。但是,卻很少有人做得到“義”這個字。一個“義”字,包括了太多內容,《水滸傳》中一百零八位好漢為兄弟,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是為了一個“義”字,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是為了一個“義”字,由此可見,一個“義”字雖然只有三筆,有時卻要真誠與愛心甚至用一個人的生命去書寫。記得有一次早讀課,老師突然要查完成作業的情況,我的好朋友小良沒有完成作業,很快就要到學習委員查作業了,小良急得團團轉,我一拍胸脯說:“沒事,抄我的吧,快點就不會被發現了。”現在想來,那是“義”嗎?真正的“義”怎么可能作弊呢?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類似於給人讓座幾乎誰都做得到,但求人於危難之中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因為它需要有相當的勇氣,甚至是一命換一命的決心,是真正的肝膽相照!

《水滸傳》,讓我明白了什麼是“忠”和“義”,作為一名小學生,我覺得“忠”和“義”這種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

讀《水滸傳》的忠和義有感範文八

書是人們進步的階梯,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書是打開寶箱的金鑰匙,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書——《水滸傳》。

這是一個關於百姓起義軍的故事該書深刻的描寫了起義的發生髮展到失敗的全過程,深刻地反映出朝廷的腐敗無能,奸臣當道得惡劣行為。水滸傳寫英雄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況,但是被逼上梁山這一點上,許多人卻是相同的,如阮氏三兄弟造反是由於生活不下去,他們不滿官府的剝削,積極參加了盜取生辰綱的行動從而上了梁山。

其中風雪山神廟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林沖被高球陷害,被發配到滄州管守草料場,可是高球還不解恨,派人秘密謀殺林沖,他們在草料場放火想燒死林沖,林沖逃脫,一怒之下殺了陸謙一夥人。如草料場失火,自己又殺了人,被迫之下上了梁山。揭露了深刻的反應出了朝廷奸臣用金錢收買人心,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

水滸傳的英雄中有一個黑大漢叫李逵,他生性魯莽,性情暴躁,經常為小事與他人發生衝突,甚至搞出了人命,但他卻能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魯智深是一位非常直率的人,爆烈如火他三拳打死鎮關西。到戰場的時候他拿著62斤的禪杖上陣殺敵。

梁山好漢都是忠義之士,他們都是好漢,雖然結局有一點遺憾,但各路英雄寧死不屈已將我震撼其中。

讀《水滸傳》的忠和義有感範文九

《水滸傳》這本小說很多人看過,裡面有宋江智得秦明、怒殺閻婆惜、花榮救宋江……故事個個精彩絕倫,真不愧為四大名著之一。

我最喜歡的一個章節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武松打虎”。我為什麼最喜歡這個章節呢?是武松喝酒時豪邁的氣概?不是!是武松在和老虎決鬥時的威風凜凜?也不是!你也許沒注意最後幾段話:“第二天得到訊息的知縣專門派人來接武松,用一輛轎抬武松,再把大老虎扛在後面。到了衙門口,知縣已廳上等候。武松下轎,扛老虎的人將老虎放在甬道上。知縣要武松詳細將打虎經過說了一遍,周圍的人都聽呆了,知縣獎賞了他一千貫錢”。你猜他拿著錢乾什麼了?他把錢全部分給那些獵戶,好像是他們打死了老虎一樣,他應該是向這些冒著生命危險打虎的獵戶表示致敬吧!

從這個故事可以得知武松不僅有一身好武功,而且不持強凌弱。他忠厚仁德,成為主官見愛、鄉里聞名的陽穀縣都頭。讀了這個故事,我深刻明白了:有力量,不可有邪惡之心;有智慧,要有造福之心;有權力,不可有濫用之心,應要有謙卑之心。

讀《水滸傳》的忠和義有感範文十

他們,有過夢想;他們,有過勢力;他們,曾經更是離那個夢想是那么近,可最終卻也難免化作了一百零八朵流行,划過歷史的夜空。

當年,統治昏暗,為了一個英勇反抗的共同目標,他們走到了一起,勢力也無可避免地十分壯大。在這個隊伍中,曾經有過仗義疏財的“小鏇風”,也有過箭無虛發的“小李廣”;有過神機妙算的“智多星”,也有過那個敢愛敢恨、心粗膽大、率直忠誠的“黑鏇風”。他們替天行道、匡扶正義,可在統治階級的腐朽和殘暴之下,又能如何?想當年,一百零八位兄弟響亮的呼聲震徹山谷,轟轟烈烈地拉開了反帝的旗幟、揭開了戰鬥的序幕。可最終,“招安”就那樣無情地讓起義走向了失敗,也把英雄好漢一個個地引進了墳墓:毒酒、水銀、上吊繩,就是這些沾上了罪惡氣息的殺人工具,讓一百零八位好漢生離死別;出家、隱退、迫害,讓“替天行道”從此銷聲匿跡。他們的豪情與義氣,也終於成為了一曲悲歌。

看到了這樣的故事,任何人都難免心頭一震,我也不例外。

他們替天行道,團結一心,可終究也難逃失敗的命運,不是他們沒有好的將領,相反地,他們有;難道是有叛徒?不。那就是他們懶惰了,安於現狀?也不是。很大的程度上,梁山裡的“招安”思想帶領著他們走向了失敗。出於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及對自身出路的絕望,眾好漢聚義梁山。然而他們的“革命目的”並不明確。他們的起義宗旨也只不過是“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等最初級的反抗思想。由於農民階級小生產者的意識和自身文化水平的低下,使得他們不能夠形成一種“合力”。他們既不知道“跟誰走”,也不知道“怎樣走”,這就使得具有一定理論水平的地主階級能夠“趁虛而入”,占據起義軍的領導地位,並將他們一步步地帶向了“招安”的不歸路。

當時社會宣揚“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宋江便是這種思想的產物。宋江還是鄆城押司的時候,其父便苦勸他不要與梁山草寇來往,好好為官,處人頭地以便光宗耀祖,宋江也答應了。如果不是因為閻婆惜命案,他根本不會投奔梁山。他一直稱北宋的皇帝為“聖上”,可見在封建觀念中的“天子”在他的心中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高俅到來他親自下山迎接並在談判中保護其不被梁山好漢追殺,以致氣死林沖。他一直認為走與統治者的合作才是“正道”他鄙視自己和兄弟們“落草為寇”。最終為維護“兄弟們的名聲”將苦心經營的水泊梁山交給朝廷,這便是他招安的源頭之由,這也預示著起義的不戰而敗。

從梁山起義的失敗就可以看出:思想,是具有著巨大力量的。

如果真是這樣,我們何嘗不能用好的思想來改變自己?思想,可以導致巨大的災難,如果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那也就不難得出一個結論:我們完全有能力用積極的思想改變自己。

我相信,當一個人有了一個正確的思想目標並為之奮鬥時,那他就會不可阻擋。思想的力量,讓他學會了刻苦、堅韌、擁有了智慧與勇氣。思想可以讓他丟棄掉那個頹廢的自我,讓他不可避免地崛起。看看古今中外,思想催人成功的例子還少嗎?俄國的彼得大帝有著發展革新的思想,俄國也就順理成章的發 展 飛速,看看現在雄踞亞歐大陸的俄羅斯,誰能不說這裡彼得大帝為這裡做出了多少的豐功偉業?美國國父華盛頓,他的反抗殖民統治的思想引導了一代美國人的頑強抗爭,而這種思想帶來的變化不也是被世人看到了嗎——美國如今的強大有目共睹;而我們的祖國,自古就有自強不息的民族思想精神,這種精神讓我們歷經滄桑而不衰,備經磨難而更強;而在今天的社會主義思想下,中國傲立在地球的東方。關羽的忠義思想,讓他成為了千秋忠義的化身;岳飛的抗擊思想,使他成為了一代英雄。思想的力量,可見一斑。既然是這樣,我們何嘗不能給予自己一種巨大的思想力量?

願每個人都可以學會用思想“控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