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蕩蕩與長戚戚

多年來,我得出一個結論:好人壞人的主要區別是,好人是有所不為的,例如他不能說謊造謠,不能設計害人,不能拉幫結派,不能吹牛冒泡,他做事是有底線的,而壞人的特點是無所不為。

無所不為者十八般兵器俱全,有所不為者只有六七樣兵器:曰實踐,曰規則,曰善意,曰實事求是……就這樣,還被無知小兒或譁眾取寵者攻擊為太聰明了。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區別,我們選擇做好人就必須輕鬆,必須快樂,必須坦蕩,必須陽光燦爛,萬里少雲(我不敢說絕對無雲),還必須從容不迫,笑口常開,必須意態舒展,心情暢快,必須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我相信這個英明論斷: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讓·保羅·薩特認為,人是由自己的行為打造出來的。他說:“人不僅是他自己所構想的人,而且是他投入存在以後,所自願變成的人。”

我選擇了用光明回答陰暗,用大度回答傷害,用該乾什麼乾什麼回答騷擾,用不在意回答小動作,用自省來回答誤解,用趁機多多積累知識和經驗即努力學習來回答封殺、冷凍,用另闢蹊徑來回答阻擋,用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天上地下任遨遊來回答鼠目寸光與少見多怪,用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來回答各種花招與流言蜚語,用恭敬誠懇來回答正派的批評幫助,用有所不為來回答無所不為。

簡單地說,用正常和文明來回答一切的不正常與不文明。從這個意義上說,願望的出現、姿態的出現、期待的出現就是事實的萌芽,這就叫“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影子呢?也只能收穫影子。而這也恰好說明了那句話:“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