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別離 ——《木棉?離歌》讀後感

是誰?從時光深處拾起留念?又唱起那支早已被人忘切了的離歌。譜一曲過往的世間離歌,訴一段南國的城南舊事。

——題記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離別乃人生常事,任誰都無法阻止,就像無法阻止時光的流逝,自古多情傷別離,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亦真亦幻的離別往事,木棉贊,離歌嘆,一篇李秋沅的,《木棉?離歌》道盡作家對自己從幼年成長為青年那段歲月里的回憶,讀來你會油然感喟,輕輕發一聲嘆息,默默灑幾滴清淚。從四歲到十八歲,在人生里最純最美的那個年紀——

《木棉?離歌》把我帶到了作者生於斯、長於斯的家園——木棉島。四歲的薇薇和父母一起回到了木棉島,與爺爺奶奶相聚、共同生活。木棉島上的老屋眾多,老屋裡住著的人,背後都有各自的故事。在木棉島上,薇薇度過了自己的童年時光,故鄉的人和事,在她的成長軌跡中烙上了深深的印記……

隨即,島上幾個人物的悲慘命運,逐一撞擊你的心扉。先是殘疾人“衡宇”,會拉一手迷人的大提琴,身患重病仍堅持演出,他曾告誡“我”:“叔叔這代人荒廢了好時光……以後,你們要有出息。沒多久他因病離世後,他家人便搬走了,那是薇薇所經歷的第一次死別生離。

《謝園之殤》,講薇薇到“鬼屋”去探險,謝家兄慘死日本人之手,忠誠的阿公堅守謝園。南音悲愴的曲調和阿公遠去的背影,“在我心間留下蒼涼的印記”。

為掩護抗日活動而忍辱負重的沈先生,沈夫人是畫家,“我”跟她學繪畫,市場興起,為修商業街,拆掉了啟明亭,這裡再也無所寄託,沈夫人遂寂然離去。

穿白紗裙的美倫不稱呼阿珠為外婆,而直接叫她的名字。只因阿珠是“收房丫頭”,美倫母親是丫頭養的。阿珠為美倫縫的新裙子美倫沒有穿到,阿珠就躺進了墳墓。二婆姨離經叛道,抗婚外逃,父親因她病故,大姐跟她絕交,最後孤獨終老。

最後,薇薇的奶奶因病離世,之後薇薇一家搬離了木棉島,後來連薇薇的爺爺也離他們而去了。

她同情春燕,將身陷困境者引為好友。她尊重謝家兄弟、啟明先生。她憐惜淑芳,她和她的小夥伴們有著深深地友情;與木棉島的村民間有一種濃濃的鄉情;與親人之間更是有著濃得化不開的親情。不管作者任何真誠如何不捨,那些人卻還是走出了她的生活,離她而去了。作者借一次次離別的無奈,憂愁,告訴我們應懷有一顆真誠善良美好的心,好好去珍惜我們所遇見的每一個人。

絲絲離愁,幽微難言,離別是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莫嘆,莫悲,莫怨”。人生中總會時常迎來一些人,也會不時地送走有些人這種傷感的畫面從來都不缺少。只要我們懷有一顆善良美好的心去真誠對待,真心付出,並好好珍惜,那么真到別離時也就可以多一份從容了。

懂得感恩,是收穫幸福的源泉。懂得感恩,你會發現原來自己周圍的一切都是那樣的美好,只有懂得感恩,才會懂得如何去珍惜!

珍惜親情:是我們至愛的親人給了我生命,給了我們一個溫暖的家,是他們含辛茹苦把我們養育長大,而他們想要的卻如此簡單,只要我們幸福,別無所求,對於這樣偉大的愛,我們不當感恩,不當珍惜嗎?我們慢慢長大了,我們的學習忙起來了,我們離開家的時間多起來了,我們應該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好好聽話,做個乖孩子,當我們看到我們的親人開心時,最快樂的應是我們。

珍惜友情: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真正的朋友會在我們失意時,聽我們傾訴,會和我們分擔憂愁;在我們快樂是,會和我們一起分享快樂;在我們遇到困難時給我們幫助,給我們鼓勵。朋友是我們人生的精神財富,友情可貴:我們應好好珍惜!

珍惜師生情:是老師帶領我們走進了課堂,走進了這個大家庭,老師教給了我們知識,教我們做人的道理,還給了我們莫大的支持和鼓勵,給了我們愛和關懷。師恩難報,唯有珍惜!

珍惜鄉情:一輩輩鄉親,一代代的情。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勤勞樸實的鄉親善良熱情,互幫互助,互相關心照顧。鄉情是藤蔓,纏繞不清;鄉情是樹根,深延大地;鄉情是清泉,潤心無聲。鄉情是一條難以割捨的情緣……

曾聽說過這樣一句深刻而哲理的話,“落葉在空中盤鏇,譜寫著一曲感恩的樂章,那是樹對大地的感恩;白雲在蔚藍的天空飄蕩,描繪著一幅幅感恩的畫面,那是白雲對藍天的感恩。”所以人生更是處處要感恩,時時要珍惜。情到離別時可惜已茫然……遠去的不可及,只願,用最純、最真、最善、最美的心,去珍惜當下,珍惜擁有,珍惜身邊所有的人。願這世間少幾分遺憾,多幾分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