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一夢——讀《紅樓夢》有感

初讀《紅樓夢》時,已在看八七版《紅樓夢》電視劇之後,看電視劇那年我正在上國中,看得囫圇吞棗,走馬觀花。只記得大觀園中的女子們個個美如天仙,身穿綾羅綢緞,彩帶飄拂,鶯歌燕舞,奼紫嫣紅,羨慕極了。就連大觀園的丫鬟們也是錦衣玉食,猶如小姐一般,想想要是我也能在大觀園中當個丫鬟也是很好的。

當拿起《紅樓夢》一書品讀時,才真正感受到《紅樓夢》所散發出的魅力,一旦捧起來讀時再也難以放下。慢慢會被書中的故事情節深深吸引,更為書中精彩描寫片段而深深折服。會自然而然地讀,不為顏如玉,不為黃金屋。是發乎本性地讀,隨性隨緣,自由自在地讀。

讀《紅樓夢》,似真似假,似虛似幻。隔著煙雲,淡淡的,如夢如幻。隔著水聲,輕輕的,玄之又玄。儘管這只是虛構的故事,只是好像水中月,鏡中花的一場唯美的夢幻,讀的人卻更願意把自己置身在這場夢幻之中,一起遊歷。悠然自得,樂在其中,不知是仙里夢裡。

第一次讀《紅樓夢》時,為林黛玉的悲情而唏噓,為薛寶釵的沉穩而讚嘆,為王熙鳳的精明潑辣而感慨。曹公的人物刻畫如此生動,仿佛這些個人物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魂。從金陵十二釵正冊到副冊的伏筆描寫,到後來的“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外貌描寫,以至於到後來的“葬花吟”、“秋窗風雨夕”性格特徵的顯露,不同人物的不同特點鮮明地再現了讀者眼前,甚至那舉手投足間也把人物形象刻畫得如此逼真。

縱觀《紅樓夢》中的人物,每個女孩都是那么可愛,與眾不同。林黛玉手扛鋤頭,一曲《葬花吟》不知唱碎了多少人憐香惜玉的心?一向沉穩的薛寶釵拿著扇子捕捉蝴蝶,身腰輕閃,香汗淋淋,把個未成年的少女貪玩的本性就這樣勾勒出來,一幅“滴翠亭楊妃戲彩蝶”的唯美畫面展現在讀者面前。“勇晴雯病補雀衣”,那個爭強好勝,美麗妖嬈的俏丫頭一覽無餘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每個人的語言、動作、神態都能顯露出每人的個性特徵,所以我們看到了大家閨秀,看到了紈絝子弟,看到了村婦,看到了達官顯貴,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

第二次讀《紅樓夢》,就想品一品櫳翠庵的梅花雪,想嘗一嘗賈府醃製的茄鯗,想敷一敷寶玉兌制的茉莉花粉,也想試一試那滋陰補氣的燕窩粥,更想置身於大觀園中,看亭台軒榭,賞秀山明水,一覽翠竹青蘿、芭蕉海棠,聽嗔鶯咤燕……

所有的繁華在書中陳列,可悲的是最終都化為煙花,灰飛煙滅。萬種風情都化成了萬種閒愁,流水落花,無語怨東風。嗟嘆,再華麗的人生也只是一場過往!莫不如做個平平淡淡的人,過著平平凡凡的生活,真實而無風無浪,安然靜好。

淡然人生,返璞歸真。超越自我,找到真我,活出真性情,方能自在解脫。這也可能是曹公最終的本意吧!到頭來,無非都落得個“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如今再讀《紅樓夢》,我學會學習林黛玉婉約風流的文筆,欣賞史湘雲靈慧韻致的詩句,喜歡薛寶釵溫婉厚重的詩風,也佩服香菱的聰明好學……

黛玉那句“孤標傲世攜誰隱?”不僅說出了自己孤傲高潔的風骨,也悲嘆了自己孤單可憐的命運。寶釵的那句“珍重芳姿晝掩門”,把一個大家閨秀穩重端莊的身姿喻現出來。史湘雲的“隔座香分三徑路,拋書人對一枝秋。”更是香音裊裊,韻味無窮。妙語連珠的要屬林黛玉了,李紈也夸黛玉的詩句風流別致,更勝一籌。

品讀《紅樓夢》,尋找一種不同凡響,清新淡雅,超然物外,豁達自然的心境。在紅樓里做一枕虛幻夢,在心底與紅樓歡欣,與紅樓惆悵,與紅樓嘆息,也是一種樂在其中的情趣。

一部《紅樓夢》,十年的心血,給世人帶來唯美的感觀,浪漫的追求。以奇特的視角,別致的筆風,不一樣的結尾,讓這部巨著千古不朽,世代流傳!

如此經典名著,少之又少,雖然我對書中所深藏的博大知識也只是略讀皮毛,但我是懷著一顆赤子之心來鍾愛《紅樓夢》的。一生中,總有些令你回味的話,總有些令你喜歡做的事,總有些讓你丟不下的牽掛……誰會讓你這樣魂牽夢繞呢?《紅樓夢》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