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伴我行

泱泱大中國,文明五千年,人生真善美,代代永相傳。

“華夏文明,禮儀之邦。”自古以來,我國就是古代文明的發祥地,是中國文化的搖籃,我們始終被“禮儀之邦”的光環籠罩著。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他希望廣大青少年除了要學業上不斷進步,更重要的是講求文明,做好“真人”。

可在我們的生活中,真的人人都有一顆真誠的心嗎?

不,不是的。據我所知,2024年湖南邵陽羅彩霞被王某冒名頂替上大學,2024年重慶文科狀元何某民族身份造假被北大棄錄……這些事件卻時有發生,讓我們華夏子孫為之汗顏,令我們的學生為之蒙羞。我們這群未長大的孩子,將來也會面臨高考,在分數面前,我相信大多數的人都展現出了真實的自己,對於一些“不真實”的人,為了自己的一時之利,傷害了別人,最終也傷害了自己。大家再想想看,這些可憐的人還未走上社會就被社會所不容,甚至一輩子都要背上道德和社會輿論的包袱,這真的是大家想要的嗎?

曾記否,1936年,陶行知先生出國宣傳抗日,他的兒子被迫逃到了漢口。因找工作要學歷證明,證明剛寄到,陶行知的急電也到了,他要求兒子將證明寄回,不準使用,接著又寄來一封快信,信中說:“我們必須堅持‘寧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張。”陶行知先生的做法,才是“真”的表現。風送花香紅滿地,雨滋春樹碧連天。我曾聽過有人說:“世界很美,不僅因為有春的煙波畫船,夏的朝雲暮卷,秋的雲彩絢爛,冬的歲暮天寒,更因為有愛的呵護,善良的滋潤,理解的支撐,幸福的陪伴。”但如今,人們似乎把“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視作真理,“人之初,性本善”的傳統已拋之在腦後。

就拿老人來說,在大街上摔倒了,面對的是一雙雙若無其事的眼睛,沒有人敢去將老人扶起,他們害怕誤會,害怕招來麻煩。這是一個社會所普遍存在的現象。那“善”到底在哪裡呢?

善,不是為他人獻出生命,也不是為他人做出某種犧牲。它們並沒有想像得那么遙遠。善,只停留在順手將地上的垃圾撿起的那一刻,只存在於扶起摔倒的老人的那條街道,只抓住為幫助他人獻出一份力量的那個心的角落,只徘徊在向善的人的周圍,只有一心向善的人才擁有它們。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沒得眼睛。”路邊的花草是一種美,扶起摔倒的老人是一種美,考試不作弊是一種美,撿起垃圾是一種美,友好相處是一種美……“真”是一種美,“善”也是一種美,感恩是一種美,寬容也是一種美……生活處處存在美。“真善美”,是人性的至美,是一束可以讓人感到溫馨而美麗的陽光,是可以觸動心靈的魔方,是一種精神境界,是一種快樂的源泉。也許有人會認為“真善美”在現在這種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已經是一個過了時的字眼。其實並不是如此的,生活中處處有“真善美”的蹤跡,就像陽光可以照射到世間的每一個角落一樣。

少年強則國強!讓我們一起努力、奮鬥,在成長的旅途中譜寫真善美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