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光明的一份子

“我們可以卑微如塵土,不可扭曲如蛆蟲。”曼德拉的一席話為光明夾縫中的我們指出一條通往太陽的道路。在社會改良這場光明與黑暗、正義與不公、自由與束縛的對抗中,自身能力的多寡並非價值取向的依據,即便手無寸鐵,也該心向光明,敬仁人志士,唾社會陰影,做光明的一份子,為它獻上熱忱的期待。

向社會陰暗面發出鐵面質問並著手改造是艱難的。除了勇敢與熱情,它還需要耐得住不為人理解的孤獨,和被黑暗打壓的苦楚。也許,是自知能力不足,也許,是因懶惰與膽怯對這份責任心生畏懼,改造者的逆流之路鮮有人涉足。面對黑暗和危險,大多數人成為了蜷伏於牆角的“灰塵”,成為了“沉默的大多數”,這本來無可厚非,可久而久之,這份逃避竟變成了習慣,這份苟且竟衍變成了對不苟且者的嘲諷——悲乎哀哉!

“為黑暗辯護,為苟且得意”,這種與陰影妥協的哲學只會助長陰影,絕非人生正道。我們應該做的,是無論能力大小,無論行動與否,我們都應該始終堅守心之趨善性,而那份對光明與進步的嚮往,就是光明力量的基石,就是一份小而不微的行動。

勇敢熱情的先驅者是偉大的——曼德拉以博愛的情懷照亮黑白有別的夜,雨果以人道主義精神悲憫掙扎在底層的勞苦大眾,中國近代眾多仁人志士以熱血之軀喚醒愚昧的國民,當代的女權主義者以疾呼之聲向社會討要公道……他們不應得到荒謬的嘲諷,而應得到熱情的禮讚。卑微卻不順從者也是偉大的。微博上為義舉“點讚”,為不公伸冤;媒體中為英雄喝彩,為維權發聲……正是這些“積極趨光的塵埃”聚沙成塔,為燦爛的明日奠基。社會需要他們助力,需要他們卑微卻不扭曲的態度。

可反觀當下,仍有許多人喃喃著“這個社會就是這樣的”為黑暗辯護,嘲諷著向光而行的鬥士。他們精通自保之道並洋洋得意,成了錢理群先生筆下的“精緻利己者”;他們遇到社會問題冷眼旁觀,成了魯迅筆下“頸項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握住了似的”一般的姿態;他們已然分不清是非曲直——柴靜的《穹頂之下》招致諸多滿懷惡意的攻擊便折射出他們的醜態……不過,可喜的是,仍然有不少人選擇了行英雄之路,在沉默中爆發,呼籲光明;仍然有不少人選擇了舉凡人之力,在黑暗中仰望點燃心光……

光明與黑暗之間,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可我們人格之高下,卻因不同的選擇而有所勝敗。做光明的一份子吧!無論能力大小,只要站在了光明的陣營中,你就是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