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生活:慢是一種能力

富蘭克林的名言佳句“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作為大工業時代的座右銘,曾影響了整個世界,激勵了無數人化身為社會機器的一個齒輪,越來越多的人淪為時間的奴隸。“慢的樂趣怎么失傳了呢?”作家米蘭·昆德拉在《慢》一書中發出這樣的感慨。

但是現在,一場新的提倡“慢”的革命正在全球悄然興起。這場革命,是由無數厭倦了忙碌日子的人們發起,他們希望讓生活的腳步慢下來,讓生活更加從容,用更多的時間和自由慢下來欣賞生活的樂趣。

生活慢得下來嗎?——在嚮往和現實之間

在記者就10位不同行業白領所作的小型調查中,大家都渴望擁有慢生活的生活狀態,但有八成認為“慢生活”只能是美好的嚮往。

國情不允許是白領們最為集中的觀點。it公司總監fred認為,目前以我國國情,快生活在所難免,“我覺得中國的情況特殊一些,20年經歷了歐美22024年發生的事情,現在西歐的生活不快,大概是因為他們的社會發展正處在較為穩定的階段。而我國尚沒有這樣的經濟基礎和條件,還需要我們這代年輕人艱苦奮鬥。”另一方面,生活壓力大是白領們認為慢生活僅是嚮往的原因。

快工作,慢生活——慢生活更多關乎心態

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表示,中國目前可能還不具備實現“慢生活”的社會經濟條件。但同時他認為,“慢生活”的價值理念可以並也應貫徹到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過程中。“你不能實現‘慢生活’,卻可以實現慢節奏、慢速度、慢心態。在這‘三慢’中,最重要的是‘慢心態’,你只要記住人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時空中做一件事情;著急是於事無補的這兩點,心情就會平靜下來,就不會成為時間的奴隸。”

其實,“慢”是一種態度,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能力——慢慢運動、慢慢吃、慢慢思考……所有這些“慢生活”與個人資產的多少並沒有太大關係,只需要有平靜與從容的心態。正如“慢生活家”卡爾·霍諾指出,“慢生活不是支持懶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時間,而是讓人們在生活中找到平衡。”

媒體工作者薇薇是快工作、慢生活的有效實踐者。雖然身在媒體工作,工作忙碌,又有家庭、孩子,但她依然能超然地活得輕快而自在。上班時,她認真、高效地完成本職工作,下班後和孩子、老人共享天倫,業餘讀讀鍾愛的古詩詞,練練書法,周末全家人則一起去爬山、逛公園、會朋友。縱然紅塵萬丈,人群忙碌匆促,她卻似乎可以巋然不動,保有內心的平靜、淡定和從容。

如果我們能掌控生活的速度,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放下,什麼時候要加快腳步,什麼時候必須駐足,什麼時候又該躍起,放慢腳步,傾聽內在的聲音,也許就能像薇薇一樣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

快生活讓我們失去了什麼?

時下的中國,越是在大城市,“快”就越是一種躲避不開的潮流。日前,《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新浪網新聞中心聯合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4%的人認為自己生活在“加急時代”,其中71.1%的人稱,“精神高度緊張,壓力大”,是讓他們著急上火的主要原因。至於“加急時代”最突出的表現,60.2%的人覺得是“生活節奏加快”,54.7%的人認為“浮躁,踏實不下來”。甚至,在長假期間,人們的腳步也慢不下來。

原曉娟,一位媒體工作者,先後擔任《時尚先生》《美食與美酒》編輯部主任,卻因罹患癌症,以35歲的花樣年華告別人世。患病後,她在部落格中寫道:“我們的生活太過於匆忙,以至於失去了生活的本來意義。我們甚至忘記了內心真正的需要,忘記了身體的真實感受。生活像擰緊了的發條,我們恨不得把一分鐘掰成十分鐘來使,拚命地努力,只知道生活永遠是下一刻,我們忘記了童話、忘記了四季更替,忘記了藍天白雲露珠……”

快生活究竟讓我們失去了什麼?

健康:有一種叫“延緩幸福綜合徵”的心理疾患,患這種病的人,總是為沒有充足的時間去完成該完成的事情而感到焦慮,而且永遠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和休息時間放在次要位置。據估計,全世界40%的人患這一隱性心理疾病。

慢慢品味的機會:“快生活”使生活變得粗線條和匆促,無暇像古人般吟詩作對,無暇顧及沒有實用價值的趣味。在浮躁喧囂的社會風氣推動下,人們正在忽略和失去一些有價值的、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效率易導致功利,而速度往往會使人來不及體味情感的含蓄和細膩。藝術不會誕生在匆忙中。人,需要詩意地棲居。

生活本身:約翰·列儂曾說過,當我們正在為生活疲於奔命的時候,生活已經離我們而去。快生活真正讓我們失去的,絕不僅僅是健康。正如社會心理學家劉鐸所言:“快生活讓我們失去最多的其實是對生活的體驗,而這恰恰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