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

《山海經》是一部內容豐富、風貌獨特的中國古籍,是一部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地理著作。它包含了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多方面的內容。其中記大小名山五千三百七十,河流大澤三百餘,動物一百二十七種,異國九十五,所載地理、博物、故事、巫術、神話極為豐富,自古號稱奇書,影響深遠。近代玄奇小說《鏡花緣》,大部分素材即取自《山海經》。人們對《山海經》及其學術價值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反覆曲折的過程。 東漢時,著名的治水專家王景,被朝廷派去治理黃河,臨行之時,明帝贈送一些參考書,其中就有《山海經》。北魏酈道元作《水經注》時,引用《山海經》達80佘處。到了近代,人們對《山海經》有了重新認識,普遍將其歸入地理著作之列。《山海經》從東、南、西、北四個方面介紹了中華腹地的山川寶藏,特別是一些異鳥怪獸、奇花異石,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在《山經》中,以山為綱,分中、南、西、北、東五個山系,分敘時把有關地理知識附在上面。全文以方向與道里互為經緯,有條不紊。在敘述每列山嶽時還記述山的位置、高度、走向、陡峭程度、形狀、谷穴及其面積大小,並注意兩山之間的相互關連,有的還涉及植被覆蓋密度、雨雪情況等,顯然已具備了山脈的初步概念,堪稱我國最早的山嶽地理書。在敘述河流時,必言其發源與流向,還注意到河流的支流或流進支流的水系,包括某些水流的伏流和潛流的情況以及鹽池、湖泊、井泉的記載。

《山海經》的地域範圍廣泛。《南山經》東起浙江舟山群島,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廣東南海,包括今浙、贛、閩、粵、湘5省。《西山經》東起山、陝間黃河,南起陝、甘秦嶺山脈,北抵寧夏鹽池西北,西北達新疆阿爾金山。《北山經》西起今內蒙、寧夏騰格里沙漠、賀蘭山,東抵河北太行山東麓,北至內蒙陰山以北。《東山經》包括今山東及蘇皖北境。《中山經》西達四川盆地西北邊緣。

《山海經》一書的作者和成書時間不詳。過去認為為禹、伯益所作。現代中國學者一般認為《山海經》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時間大約是從戰國初年到漢代初年楚、巴蜀、齊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漢校書時才合編在一起。《山海經》現在最早的版本是經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校刊而成。晉朝郭璞曾為《山海經》作注,考證注釋者還有清朝畢沅的《山海經新校正)和郝懿行的《山海經箋疏》等。

《山海經》是知識的山,是知識的海,並以它廣博、豐富的內容和奇特、高超的想像力為古往今來的人們所稱道、所嘆服,因而它不僅是廣大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對象,而且也是廣大讀者朋友獲得許多古代文化、歷史、民俗等知識的寶庫。此書所記的山、水、國、民族、動物、植物、礦物、藥物等,除大部分是殊異的而外,也有一部分是常見的。然而,無論其是殊異的還是常見的,都是上古歷史、地理、風俗的一個側面。所以,要了解古代的山川地理、民俗風物、奇獸怪鳥、神仙魔鬼、金玉珍寶、自然礦物、神話故事,不可不讀《山海經》。而且,《山海經》也為人們了解自然知識和古代某些充滿巫神祈禱的社會生活提供了寶貴門資料。尤其是《山海經》中所保存的為人們所熟知的精衛填海、夸父追曰、羿射九日、禹鯀治水、共工怒觸不周山等神話傳說,不僅是以幻想的形式反映了人與自然的矛盾,更重要的是給人們以積極鼓舞;而那些如太陽每天的東升西落、月亮每月的圓缺盈虧、一年四季的寒暑變化等有關自然界的記述,不僅僅是上古人要為解釋自然現象而作,更重要的是給人們以探索的勇氣。

《山海經》所描繪的世界是研究地理學思想史的珍貴材料。《山海經》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從好仙術士郭璞到文學旗手魯迅,都愛不釋手,大詩人陶淵明還寫了傳誦千古的《讀山海經》。據說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讀了《山海經》,竟不忍將其燒毀。

其中記載的縹緲的仙山與瑞獸,常常為後世所引用,如宋楊億據《山海經》中關於崑崙之西有群玉之山,是為帝王藏書之府的傳說,詩集題作《西崑酬唱集》,言下不無標榜之意。《山海經》是中華文化中的一部奇書,內中有無數的奧秘需要我們去探討,也許有些是永遠也解不開的謎。唯其如此,才使這部書顯得特別神秘。讀《山海經》,也越會激發我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山海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是千古奇書、中華寶典,記述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進程。經歷了兩千年的歲月,流傳至今,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