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一面讚賞“樂於助人”的品質,另一面當別人需要自己幫助時,卻選擇“悄悄走開”。這似乎完全矛盾,卻又統一在當前不少青少年學生身上。

—真可謂“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然而,他們怎么會變成這樣呢?

反思一下身為父母的我們,反思一下社會上發生的一些事,我們便不該簡單地責備、批評孩子們。報刊上時有報導,面對歹徒,全車人袖手旁觀,漠然置之,甚至被扒竊的受害者自己都不敢站出來指證罪犯;眼見兒童落水,圍觀的好事者不少,就是無人下水搶救……曾被魯迅先生揭露批判的“看客”,還生活在我們周圍;見義勇為的行動有時反而遭到誤解。不少家庭,父母洛守“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信條,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處世原則教育子女。

孩子們原本天真無邪,青少年正處於逐步形成世界觀的非常時期,家庭、社會等外部環境是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們要大力倡導“助人為樂”的風尚,從法律到輿論建立一個健全、規範、良好的社會機制以形成氛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成年人應首先做出表率,以自己的正確言行教育下一代。

固然,對青少年學生的教育亦不可忽視,同時應講求教育方式方法的靈活、多樣和有效,鼓勵他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積極地引導他們擺正奉獻與索取的關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強抵制自私、冷漠等不健康思想侵蝕的免疫力,從而不停留於讚美“助人為樂”,而且能夠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