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之禮

我們談“禮”,不要簡單地將它看作一種禮儀,而應該將它理解成一種精神,一種內在的倫理精神。這種“禮”的精神,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中,餐飲裡頭學問大,一動一靜總關禮。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主客相互敬重,共同營造和諧進食、文明進食的良好氛圍。

但是,如果你不懂得禮儀,其危害性也是巨大的。著名學者鐵歌川先生曾經舉過兩個例子。

其一是在某次盛大的宴會上,一位使節按照在國內進餐習慣,用餐巾去揩拭刀叉,殊不知這種做法是極不禮貌的,仿佛是責備刀叉不乾淨。主人一見,立即命令侍者將全體客人的餐具一律重新換過,使那位外國使節窘迫難堪。

其二是李鴻章出使德國時出的洋相。李鴻章應俾斯麥之邀前往赴宴,由於不懂西餐禮儀,他把一碗吃水果後洗手用的水端起來喝了。當時俾斯麥為不使李鴻章丟醜,他也將洗手水一飲而盡,見此情形,其他文武百官只得忍笑奉陪。

這是兩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但也說明了不懂禮儀的危害。餐桌上的禮儀要從一點一滴做起,一絲不苟,既顯大方知禮,又不顯庸俗。

中國的餐飲文化歷史悠久,古人們是十分注重餐飲禮節的特別是經曾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讚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後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後,方可飲用。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客人如果要表達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所謂:“與人共食,慎莫先嘗”。古代還有一列進食規則,如“當食不嘆”、“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投骨於狗”等。現在社會也需要禮儀,例如:長輩一起用餐時,長輩先動筷子後晚輩才能動筷。與別人一起吃飯的時候,應讓客人先吃,客人吃前主人不能吃。吃的時候,不可以把菜端到自己面前,應大家一起享用。如果吃完了,應說“大家慢用”“多吃點”等禮貌用語。勿把湯匙和筷子同時抓在手裡,使用筷子時把匙放在桌子上。用餐時不要出聲音,也不要讓匙和筷碰到碗而發出聲音。不要用匙和筷翻騰飯菜,不要挑出自己不吃的食物和佐料。由此可見,在餐桌上假如沒有餐飲之禮,不僅會在別人眼裡降低位置,而且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所以我們一定要遵守餐飲之禮。

餐飲文明不僅表現在禮儀上,更重要的是要節約糧食。

現在的同學們挑食,遇到不愛吃的菜就會選擇倒掉,這是十分浪費的行為。從會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我們就應該知道種植糧食的辛勞。從會讀“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我們就應該愛惜糧食、節約糧食。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每一食,便念稼穡之艱難;每一衣,則思紡織之辛苦。

中國的餐飲文化源遠流長,“民以食為天”中國人講究飲食文化因此,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學習並弘揚中國的餐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