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容書院

忻州城市的西南角有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築群,曲徑幽深處,錯落有致,古樸而典雅。不論從哪個角度審視,它那優美的造型、雄秀而悠然的儀態都會動人心魄,給人的感覺猶如夜色里高懸的明月祥瑞於忻州大地。這所建築就是擁有近三百年歷史的忻州文化聖地--秀容書院。

忻州秀容書院始建於乾隆四十年,史載為江西新城人魯璜任忻州知州時“鼓勵韓俊,疇備膏火,獎賞經費”而建,書院落成取代秀容儒學成為當時忻州最高學府。

秀容書院自然地利優越,與文昌寺、白鶴觀融為三者合一的文化聖地,與文昌寺對應而歌,不僅有九龍崗余脈之地蘊,更有早建的文昌寺、白鶴觀之文韻。集古城、古風、古韻於一體的古老建築群是忻州文化歷史淵源的文脈,雖幾經修葺,依然大體保持晚清建築風格。

秀容書院巧妙地結合了自然地形而精巧設計,西高東低,依崖而築。其總體布局由下中上三院組成,下院有白鶴觀舊址,拾級而上即為中院。中院是書院的主體部分,由北向柏樹院、中部棗樹院、南向槐樹院三院組成,院內寧靜清幽,乾淨整潔。主建築文昌祠入間最深,青碧琉璃瓦覆頂,檐下有廊,據傳為明代建築,是當年那些文人學士祭奉文昌君的地方。祠內神情各異,栩栩如生的諸神造化了一代又一代的忻州學子。古柏與古祠使得這個百年院落充滿了歷史滄桑感,莊重而不失典雅,淡泊而難隱輝煌。順台階拾級而上,猶如步步登高的“步雲梯”,當沿著那七十七級長階緩緩向煙雲處攀登時,悠悠的鐘聲似乎正從康乾盛世的遠古飄來,每前進一步,都會感覺到氤氳之中的先賢們的魂靈正在心中縈繞著一種高雅的氣息,溫暖、感動、莊嚴,一種無可名狀的繾綣油然而生。

秀容書院之名大有來歷,相傳因秀容是金、元時期文豪元遺山的故鄉而得名,金、元時期的秀容就是清代的忻州。佇立書院紅柱綠瓦、飛檐凌空的六角亭上登高眺望,“九龍崗上望晴川,碧水悠悠接遠天,絕似江南風景好,煙波只欠釣魚船”的遠古清音就會隨風而來。凝重蒼涼的詩句如忻州悠遠厚重的歷史,都藏匿在蒼韻恆古的秀容書院茫遠處,詮釋著書院彪炳史冊、傳世榮耀的歷史功績。只可惜,詩詞里描繪的忻州美景只是詩詞留給後人的一個記憶,已消逝在時間流里,不復存在。秀容古城也只剩下一個模糊的輪廓,橫貫城樓南北的明清老街兩邊那些古鋪民宅也早已淹沒在時代洪流中變成了失去記憶的老者,只有這秀容書院還在濤濤改革浪潮中淡定地堅守著古老的風韻。因此,每次登上秀容書院,我的內心都會有一陣莫名衝動,仿佛自己就站在過去與未來的交接點上聆聽歷史的呼喚,觀瞻未來的星光,從而得到無窮的教益和豐碩的收穫。

駐足秀容書院,眼前雖不能再現古城曾經的雄偉繁華,不見牧水清漣曲波涌瀉的情景,沒有繫舟群峰滿目翠綠拱州而起的景色。但視線里的古城、新街、牧水、書山或春雨放晴,新綠泛野,或瑞雪初霽,塵埃盪盡,自有一番別致氣象。夕陽餘暉中仰視秀容書院,古樹老木鬱鬱蔥蔥,掩映白牆灰瓦並峙雙閣次第而伸的韻致仍有玉宇瓊樓、人間仙境之感,令人頓生無盡遐想,無限自豪之感。

因為書院是傳承文明,傳播思想文化的載體,所以,有這么一座書院存在,忻州人談吐就有了書卷氣;有這么一座書院蔚然,三晉遊子就有家有踏實感;有這么一座書院聳立,忻州人就有底氣。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想起秀容書院是自己的根就心明眼亮有奔頭,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