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味陀羅山

忻州市西北角有一座山叫陀羅山,陀羅山較為出名,老家幾乎婦孺皆知。但它的名氣也只是限定於老家周圍那塊巴掌大的地片上,因為它是一座普通至極的山,也是一座簡單至極的山。

我很小時候就知道陀羅山在哪,因為每年生產隊羊群春季上山放青都要經過這陀羅山到達寧武地界。聽說山上有很多的野雞、野羊、野豬等珍稀動物,當然還有豺狼獵豹之類的凶獸,因此,年幼的我對這座山充滿了好奇,常常纏著羊倌們講述上山經歷,而那些羊倌們對上山放羊的經歷描述有聲有色、從始至終洋溢著幸福的色彩。他們講上山後用羊糞換取寧武人筱面、山藥粉條等美食,講驚心動魄地和豺狼獵豹對峙的事情,故事充滿野趣,也在我幼小的心靈里紮下了根,我甚至嚮往自己長大後也當個羊倌,因為在我那時的眼裡和心裡,羊倌能吃好玩好,是天底下最好的職業,陀羅山那么好玩,是天底下最好的山,童年的想像力總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功效,能把一座普通的山塗抹上理想的色彩。

陀羅山位於忻府區上寺鄉,周圍俯臥著幾個小山村,什麼信家山村、北陀羅村、南陀羅村、小黃龍溝村等,它們緊緊依偎在陀羅山的懷抱里,享受著山神的感化與溫暖。陀羅山處在偏僻的山區,自然遠離國道,只有鄉鎮公路象一條美麗的玉帶將這幾個村莊連在一起。陀羅山千年如一、踏著歲月的鏇律牽著山民而歌,山民純樸的心靈造就了陀羅山平凡的日子。陀羅山也就這么平凡著,沉默著,沒有什麼精英去發掘它的價值,也沒有多少人去關注它,它就始終默守著自己的平凡。

但是,只要你願意親近它,陀羅山就會溫暖你。它那滿身碧綠的原始植被總是給予你意外的驚喜和敦厚的親昵。山上終年細流涓涓、滴水穿崖,形成波光粼粼的青龍池,青龍池聚天地山神之英氣,造化了陀羅山的清秀與壯美。如果坐在那塊光滑平整的清涼石上,你會感覺到做神仙的清幽與自在,你會覺得自己就是此處寺廟裡的菩薩,你也擁有了它們的自然與幽靜,也與它們一樣灑脫無我。依山而建的飛來亭犬牙交錯、壁削兀立,六角塔式攢尖頂上有許多龜背造型和巨蟒樣圖騰。檐下主體青磚裝點,不留門窗卻光面其外,與文殊寺相應而立,猶如兩隻蒼龍銳角直插峰巔。書生面對飛來亭會持卷吟頌,撫松盤桓;遊人們沿磚砌走道盤曲而上,會在此仰天而詠。這難道不是天地的恩賜嗎!因此,陀羅山是一座充滿靈氣的山。

陀羅山還是一座佛教文化濃厚的山!當地人傳說文殊菩薩在此留下足跡,後人就在有足跡的地方修建了文殊寺廟。於是,文殊菩薩就返來了,並在廟裡修行造化生靈。文殊寺作攢尖塔式狀,底部重檐三滴水,全部為磚石結構,由內部觀察層遞迭起,碹包而上直通藍天,翼張的檐角,齜牙的獸嘴,似騰空飄逸,雲中咆哮,整個輪廓端莊肅穆,型制奇特壯觀。寺廟裡還有佛主釋迦牟尼佛像。站在文殊廟觀山,山形挺秀,高出雲表,巍峨磅礴,險峻異常,怪石嶙峋,懸崖欲墜,松柏繁茂,花草叢生。如此美景,難怪文殊菩薩不離不棄。這裡不像五台山那么香火旺盛、煙霧瀰漫,或許就是文殊菩薩把此處選擇為自己修行地的最好理由吧!

登上陀羅山我如釋重負,因為我總算又了卻了童年時的一樁心愿,雖然沒有重溫昔日羊倌們在山上的生活,也沒有碰到什麼神狐鬼怪、豺狼虎豹,但我感受到了羊倌未能領略的別樣的美麗。登上陀羅山我踏實如歸,立於極點,聽松濤陣陣,鐘聲悠揚,水聲不絕於耳;看山泉從頂而瀉,嘩嘩歌詠,匯成幽幽小溪,溪水清澈、亂石交錯。便覺得自己進入了禪的境界,真正的禪界就是這樣不驚不咋、不喧不囂、不凹不凸,就是這樣靜靜默默、簡簡單單的境界。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陀羅山的名在我心裡,陀羅山的仙也在我心裡,在我童心裡,也在靠這片土地生存的鄉民心裡,為故鄉人民靜靜地守候著平淡與純樸,守候那一方山水的平安與好運,守候著那寧靜的禪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