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地理課

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我想起中學時代的一位地理老師和她那一堂堂生動誘人的地理課。用“生動”二字,讚美老師課講得好,是很常見的,但用“誘人”來形容老師的課,是否有些不倫不類呢?no,看了下面的內容,您就明白這詞兒,是多么的貼切了。

中學的地理老師姓董,是師範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小小的個頭,大大的嗓門,將原本很是枯燥的地理課,講得聲情並茂、出神入化。最有特色的是她的“美食記憶法”,調動起同學們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讓大家輕而易舉地記住和了解了全國各地豐富的人文物產常識。

這一堂課,講到山東地區——“煙臺的蘋果、萊陽的梨;威海的對蝦、肥城的桃”;“德州的扒雞、章丘的蔥;臨沂的煎餅、黃河口的蟹”,諸多的瓜果梨桃、蝦蟹餅雞,真的讓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念念不忘。

下一堂課,跟著她的教鞭,沿著京廣線,一同前行,來到廣東地區。“汕頭的荔枝、惠州的橘;東莞的香蕉、梅州的柚;廣州的早茶、珠海的藕;湛江的海蟹、潮州的菜,”豐富的特產、美食美味,讓我們在“饞蟲”歡騰中,記憶清晰。

最經典的是,那年月,從北京到上海,還沒有高鐵。在教同學們畫“京滬線”的時候,列車運行沿線共有十七個站點,很多同學畫著畫著,不是丟了滄州、就是少了棗莊,彎彎曲曲地總是畫不全,很是糾結。這時候董老師就會再次使出她的“殺手鐧”,教你一次搞定!她在黑板上,邊示範便講述:你們看,從北京出發,一經廊坊買小棗、二經天津品麻花、三經滄州吃驢肉、……八經棗莊喝羊湯,十五途經無錫一定要吃醬排骨……講著講著,就到了第十七個站點,那就是終點上海啦。一條完整、誘人、令人嚮往的京滬線,深深地記在同學們的腦海里,想忘都難矣。

當然,董老師的“美食記憶法”中,不僅有美食,還穿插了不少與美食有關的歷史典故和古代名人詩句。印象最深的是,在講到四川時,她繪聲繪色地講述了著名文人學者,同時也是著名美食家蘇東坡“蜀人貴芹芽膾,雜鳩肉為之”的歷史故事。講到鎮江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蘇東坡這首逍遙自在的七言絕句,讓我們記住了江南地區的風土人文。還有古代畫家鄭板橋的“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縴手炙魚頭”,“揚州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三月初。”仿佛將揚州風土美景,映入大家的眼帘。一堂堂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課,寓地理知識、歷史典故、名人名句於其中,真可謂寓教於樂,讓所有學生大開眼界。

如此一來,原本是副科的每周三堂地理課,成了全班同學翹首以盼的最愛。無論是課間休息,還是宿舍夜談,地理課上的林林總總,都是大家津津樂道的談資。當然,董老師的冬粉也遍布校園的各個角落……

許多年過去了,如今,每逢校慶和同學聚會,“舌尖上的地理課”總是一道永不乏味的話題,而精神矍鑠的董老師依然是同學們心中的偶像,崇拜至今,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