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發向上、崇德向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一句國學經典,它出自《論語》,他的意思是說,知道學習的人不如喜歡學習的人,喜歡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快樂的人。這句話告誡我們:要自我力求進步,發憤圖強,努力求知,永不停息,就是奮發向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國學經典也是出自《論語》,他的意思是說,幾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就是崇德向善的思想。

奮發向上,是中華兒女幾千年來與大自然拼搏而形成的核心精神;崇德向善,是中華文明發展歷史的光輝結晶。奮發向上的精神,促進了社會人文的發展;崇德向善的品德,增進了人類與自然、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

我們的黨,就是憑著奮發向上的革命精神,從弱小走向了強大,帶領人民趕走了侵略者,建立了新中國,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我們的黨,就是秉承崇德向善的高貴品質,率領全國人民建設新家園,構建和諧生活,懲惡揚善,維護了世界和平。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中華美德世代傳承。“奮發向上、崇德向善”,對個人來說是品德修養,融入到社會生活中,是家庭美德,是職業道德,是社會公德,是維繫社會正常生活和良好風氣的滋養。

我們二十一世紀的中學生,現正是長身體、長知識、自我完善、塑造人格的時候,要努力使自己德智體全面發展,德是第一位的,只有立德,才能塑造建全的人格,才能向上、向善。怎樣的行為才算是“奮發向上、崇德向善”呢?很多人認為,幫助別人,祈福他人,放生等等就是“奮發向上、崇德向善”,並且認為只要做了善行就一定能得到善報,我個人理解這只是“奮發向上、崇德向善”的外在表現,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奮發向上、崇德向善”。“奮發向上、崇德向善,”應該是由內而發,量力而為,不求回報,不貪功德,無私奉獻的慈悲心,任何貪念回報,貪念功德的善行都不是真正的“奮發向上、崇德向善”。

真正的“奮發向上、崇德向善”是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真正的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和事,同時,對待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有一顆寬容自己、寬容別人的心,也是“奮發向上、崇德向善”的體現,只有做到內心的真善,所做的任何善行,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奮發向上、崇德向善。”

“奮發向上、崇德向善,”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寶貴財富,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強大動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深化改革進入關鍵性時期,顯得更為重要,因此,我們每箇中學生都應努力“奮發向上、崇德向善,”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人人講道德,人人尊道德,人人守道德,更好的立德、立學、立言、立行,時刻保持著一顆“奮發向上、崇德向善”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