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衲衣

故鄉風俗:常生病遭災的小孩,須吃千家飯,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災、長命百歲。我小時候經常生病,父母就讓我吃千家飯,穿百衲衣。

吃千家飯,就是挨家挨戶討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飯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戶討一塊布縫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飯象徵性地吃一頓就夠了,百衲衣卻要常穿,有點像“護身符”。

小時候,我不願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說了多少好話,就差沒跪下磕頭了。10歲那年,妹妹在灶前燒紅苕吃,把柴堆燒著了,烈火忽地躥上了房頂。娘衝進火中,沒有去搶救糧食和鋪蓋,也沒有去抱那隻鬧鐘,而是搶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頭髮燒焦了,臉上被火燎傷了一大塊。我啜泣著埋怨娘:“冒這么大危險搶那破衣服值得嗎?”娘囁嚅道:“值得值得!”

在故鄉,13歲就算成人了。我13歲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脫下百衲衣時,我仿佛飛出樊籠的小鳥一樣自由快樂。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那件百衲衣,她真以為我能平平安安地長大,都多虧了靈驗的百衲衣。她很感激百衲衣。在我考上大學進城時,娘把百衲衣放進了我的行李箱裡,說:“要出遠門了,帶上它,讓它庇護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飯穿百衲衣長大的山裡孩子,要好好讀書,替山里人爭氣!無論你走到哪裡,乾什麼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

後來,我結識了一位民俗學家,便向他談起穿百衲衣的風俗。民俗學家說:“按照風俗習慣,穿百衲衣的孩子長大後,父母要向當年討過布的人家還情的。你家還情了嗎?”我驚詫:“怎么還情?”民俗學家說:“一般來說,討過布的人家得還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難怪我滿13歲那年,娘通宵達旦地紡線織布,原來娘已經悄悄替我還情了!

我想,這獲之碎布、報之衣料的百衲衣風俗,多像“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的古訓呀!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穿過百衲衣——人生的百衲衣。每個人在人生旅途上,都會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饋贈、命運的庇護、時代的恩澤和社會的援助,那么就不應該忘記報答。知恩圖報,是一種傳統美德,也是一種人生境界。其實報答並不一定要鞠躬盡瘁赴湯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眾生的事,就像給穿百衲衣的人一塊碎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