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節風俗的黑板報資料內容

關於春節風俗的黑板報資料內容篇一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浩大的華夏盛開著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民族,有著自己獨特的民風民俗。不一樣的穿著,不一樣的民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無不體現著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現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這句千古絕唱的好詩總讓我想起了家鄉過年的習俗,我至今都刻骨銘心。

過年是一年中令我最開心的時刻,大人們開心,我們小孩子更加開心,因為我們小孩子可以盡情地玩耍。我一整天都和小夥伴們一起去外面瘋玩,還有一件事情讓我們這些晚輩們最開心,那就是收壓歲錢。長輩們給我們壓歲錢是想讓我們這一年都過得平平安安的,因為“歲”與“祟“同音,收到了壓歲錢就可以鎮壓邪祟,這樣一年都會過得開開心心、平平安安的。

元宵節來了,春節又到了一個熱鬧的時候。正月十五到處都掛滿了燈籠,一片紅紅火火的景象,廣場上還有美麗的表演呢,家家戶戶還要吃元宵,這代表著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正月十五的確是一個好日子,過了正月十五之後,這個春節才算真正的過完了。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當我吟誦這首詩的時候,我又想起了美好的春節。春節中的一些習俗我會一直繼承和發揚下去。

關於春節風俗的黑板報資料內容篇二

春節原起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古代的春節稱:“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後,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

就北京地區來說,從臘月初八家家戶戶要泡臘八醋,就開始有了“年味”。民謠講:“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有一首歌謠唱道:“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從這一天開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掃房子,蒸饅頭,置辦年貨,貼“福”字,貼年畫,剪窗花,貼對聯。貼鬥神,貼掛錢,一直忙活到除夕,開始過大年。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飯(又稱團圓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豐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飯要葷素一起上。有冷葷、大件和清口菜。冷葷有冷燉豬、羊肉、冷燉雞、鴨。大件有:紅燒肉、扣肉、米粉肉、紅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羅十、鹹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葷素睡覺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餃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還總是把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中放進糖、銅錢、花生、棗、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著日後生活甜蜜;吃到銅錢意味著有錢花;吃到花生意味著長壽,因花生又名長生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著早立子……

北京春節的習俗真有趣!

關於春節風俗的黑板報資料內容篇三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俗稱“過年”。

過年也可以說成是“年”,“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以來,樹木枯竭,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滿地。到了除夕,時針移過半夜十二點的時候,春節,便來臨了。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會從除夕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春節有著許多的習俗。正月初一前有祭祖、掃除污穢。三十日要貼鬥神、對聯、吃餃子、放煙花鞭炮、除夕“守歲”等儀式。正月初一晚輩向長輩拜年,然後到親友家賀年。親友見面時要說些“新年快樂”等話互相祝賀。另外,各地除了互相登門拜年,節日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結束。

春節還有掃塵的習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聽我介紹完這么多,你是否也對春節略知一二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