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自由路》讀後感

這本書是曼德拉的自傳,這個在非洲土地上將被永遠銘記的名字。閱讀它,會帶給我們許多的啟迪,關於鬥爭,關於堅持,更關於信仰。

如今歐巴馬已經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了,而僅僅在半個多世紀以前,華盛頓還是當時美國種族歧視最為嚴重的地方。在巴菲特的自傳里,我們讀到當時生活在華盛頓對於黑人來說比生活在地獄還要痛苦,廁所,公車都是不能隨便上的。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在南非這片土地上,白人甚至可以隨意地在街上把黑人叫住,讓他為自己幹這乾那,而不會覺得有任何的不妥。這種顯而易見的不公就這樣持續了相當漫長的一段歷史,幸好隱隱中似總有一種力量牽引著人類行走在正確的軌跡上。但是,並不容易。

在每個國家的歷史教科書里,總有那么一個絢爛的名字在關鍵的時候起決定性的作用。在南非,那是納爾遜曼德拉。而在這本樸實的傳記里,我們感受到了質樸的語言,那不是如神話故事所帶給人的那種閱讀感受,但它確實是傳奇。27年的監禁生涯對於一個生命而言,那意味著將近1/4的人生。我們常說看一個國家的人權狀況如何,那就看看這個國家的監獄就知道了。在一個對於黑人而言毫無人權可言的國度,監獄裡面的生存狀況可想而知。但是在那段描寫里,我們看到更多的是積極地抗爭。偶有懷疑,卻更增添了一份真實感。一個優秀的黑人,捨棄自己的家庭,捨棄本可以讓他過上優厚生活的律師工作,而走上為了族群的自由犧牲自己個人生活的道路。那種心境透過他質樸的語言真實到可以觸摸。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自由也必須經過爭取才能得到。大而廣之,任何權利都不是憑空就存在的,天賦人權並不像我要吃飯那樣自然而然地存在在人們原初的意識里。在我們曾經有過的和將要面臨的許多重大的變革里,大都遵循著“倒逼”的路線。因此,關鍵在於是否存在改變的要求。關於收入分配,關於社會保障,這些問題即使再顯性化也不必然地決定其會被解決。但歷史總會出現這樣的契機改變不合理的現狀,好比眼前這場百年一遇的次貸危機,終於使擴內需擺到了檯面上。而內需不足叩問的是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以及社會保障的不健全。國人總是能以單個的個體獲得令人稱羨的成就,但卻常被冠之為一盤散沙。我們時常在一起評論這樣那樣不合理的社會現象,說時義憤填膺,卻不見得會行動起來去要求改變,哪怕是從自己做起,更不用說去倡導別人與我們一致行動了。因此,抱怨隨處可聞,但真正有建設性的意見和行動卻寥寥。我想我們有必要改變以前的言行方式,停止抱怨,換一種生活態度,積極地行動與參與到變革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