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家書》讀後感

提倡“百善孝為先”的中國,從蒙學的《朱子家訓》,《顏氏家訓》,一直到清末的《曾國藩家訓》,任何一篇關於教導自己子女立身、處世、做學問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嚴峻的教訓面孔,板著,端著,讓孩子和家人覺得懼怕。

有此印象,對於寫這類文章的父親們,便都有了一種固定的認識。甚至讀《傅雷家書》時,也羨慕傅聰有如此博學多才,循循善誘,同時又嚴格要求孩子的父親。

而近日,讀得一本舊書——《梁啓超家書》,忽然發現,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寫《少年中國說》的梁任公(啟超)曾經這樣說:“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參加戊戌變法之前之後,曾經想著君主立憲,而後又支持民主憲政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變,興趣多變,唯有對他兒女的拳拳愛意從未改變,為了少年中國夢,梁任公仁慈地呵護著子女,精心培育著子女,引導著子女按照他們自己的意願發展,梁啓超的9個兒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長,當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兩人是他的孩子:建築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順,圖書館學家梁思莊,畢業於西點軍校任十九路軍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經濟學的梁思達,參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寧,已經第三個成為院士的火箭專家梁思禮。

家書按照時間順序展開,第一篇便可看見梁啓超指導時年十九歲的女兒梁思順學習憲政行政法、經濟學、財政學、國際法,等等,“因思若吾愛女在側,當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學不可太急……”,接下來便是給思成思永的“若緣怠荒所致,則是自暴自棄,非吾家子弟矣。”

隨著兒女們的成長,梁任公說:“人生之旅歷甚長,所爭決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著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頭下畏”“至於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

緊接著,梁任公便開始教導“做官實易損人格,易習於懶惰與巧滑,終非安身立命之所。”“學問是生活,生活是學問”“人之生也,憂患俱來,知其無可奈何,則安之若命。”“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它則甚?著急他則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有不可怯弱自餒,儘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裡是哪裡,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

梁任公在本書里的文筆很活潑的,古文和白話相間的,親切動人。有意思的是,梁任公稱呼自己的孩子“寶貝思順”,“沒出息的小莊莊”“老baby”,他是非常平等親和地與孩子們交流,當孩子們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梁啓超是給出了這樣的安排,他說“我對於你們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覺得我的方法好激烈,由我留心觀察看定一個人,給你們介紹,最後決定在你們自己,我想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且,當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定下之後,梁啓超會問女兒思順“你的意見怎樣呢?”

此書選擇的大部分是梁任公給子女談為學和做人的書信,後附三篇演講和談話錄,其實也是總結了梁任公認為為學做人的思想——所謂三達德——即為“智、仁、勇”。

一如梁任公說的:“養足你的根本智慧,體驗出你的人格人生觀,保護好你的自由意志。”少年中國,中國少年,皆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