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傳》讀後感

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必非可以尋常庸俗之眼之舌所得燭照而雌黃之者也”。即便如此,也沒有一個願意閉嘴的,還是嗲嗲不休。

任公評價“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吾欲以兩言論之,曰: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在那樣一個內外交困的年代,那樣一個風雲變幻的時局下,他有著國人沒有之清醒,也有著眾人不解的無奈。

他知道當時為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清廷餉力人才實有未逮,又多拘於成法,牽於眾議,雖欲振奮而未由。不變通則戰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知道如此又能怎樣?

李曾至德見前宰相俾斯麥,叩之曰:“為大臣者,欲為國家有所盡力。而滿廷意見,與己不合,群掣其肘,於此而欲行厥志,其道何由?”……俾斯麥良久曰:“苟為大臣,以至誠憂國,度未有不能格君心者,惟與婦人孺子共事,則無如何矣。”李默然。

人皆說李中堂位高權重,可實際上他從沒有達到像王安石、張居正那樣權臣的高度,充其量只是個重臣而已,權臣都在軍機處中,權力都在老佛爺那裡,那裡不會有弄權漢臣的政治舞台,這一點上我是相信老佛爺的實力的。甲午海戰,連日本人都說是李中堂一人與一國之戰爭,老佛爺要過壽,各地大員不聞不問,仿佛北洋之事只與李中堂一人有關,在這樣的朝廷之下,若是我,恐怕早負氣離職了,但李仍忍辱負重。

任公說李不學無術,說李不知今日世界之競爭,不在國家而在國民,要李中堂通曉歐美之民主,但在那個群臣掣肘的朝廷里,開展一個純技術的洋務運動都是磕磕絆絆,要談體制改革如何可能。即使是十幾年之後任公後來擔任北洋政府的各種總長,任公也只能空談抱負,於實處無計可施了。難怪乎李中堂說:局外之訾議,不悉局中之艱難。即使是百年後的中國,政治體制改革仍是步履維艱,又能怎樣,知易行難而已。

其實李也有開放的一面,維新變法之時,李送幾千兩白銀資助強學會。庚子之變時,其亦與革命黨有共和之議。八國聯軍浩劫完畢,被貶的李中堂又被推出來收拾那個爛攤子,誰不知這是千古罵名的事情,但他不避勞苦、不畏謗言。可謂是苟利國家生死矣,豈因禍福趨避哉。

堂堂大清國,後來競無一人可以助李一臂之力,曲不高,但仍無人和,也是李一生際遇的悲哀,大清時代的悲哀。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譽滿天下,謗滿天下,亂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後人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