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不如懷念”是躲避還是依戀

相見不如懷念這幾個字連起來具有一定的美感,同時也給人一種深沉的思考。然而,看了一則新聞後,對這句話有了更進一步的思索——到底是種種原因不願相見,還是詩情般依戀那種懷念的狀態?

新聞中以同學聚會變了味來重新審視這句詩一般的話句。當代當下,越來越多的人害怕同學聚會,變了味,更多人把它當做炫耀的場合,不論是生活的富足還是氣質的提升,總之再也不會有當時邋邋遢遢,衣不合體的“原始狀態”,仿佛一步從原始社會跨越到現代文明——時尚,潮流,霸氣側漏,美白高帥……變了味,很多人把同學聚會不再看得那么單純和簡單,也許不是一頓飯的事情,也許不再是幾句感慨的話語,也許不會再是幾句天真孩子的幼稚的話,這也難怪——長大了,懂得了更多社會的範疇;長大了,學生時代的外延似乎不能裹攜整個身體;長大了,慢慢走向所謂成熟,化簡為繁,對人對事不再從最根本、原始、基礎的層面思考問題了;長大了,總歸是要得到和拋卻一些東西,只是得失問題,孰是孰非,孰輕孰重?這可能在全新的價值觀面前被完全顛覆;長大了,失去一些,不要太多就好;長大了,得到一些,不要拿來主義就好……

相見不如懷念——本意也許有點詩意。少些電話視頻,多謝鴻雁傳書;少些閒言碎語,多些詩情畫意;少些網聊相見,多些筆墨懷念。此句意在說明保持一定距離感的重要性,要的是那種因距離產生的美感、神秘感、期待感。那是一種懷念的朦朧留白遐想,而非一種相見的透明刻畫認知——這個角度看來,確實有些許值得稱讚。

然而,從當下社會來看待這句話,卻不一定這么單層面地理解。

相見不如懷念,到底是躲避還是依戀,這是個問題。可能因為現實情況帶來的陌生變化以及脆弱心理的應變能力都使得人選擇躲避,不見便不需面對這一切新的變化以及所要面對的壓力;可能也是因為現實狀況,人們對曾經的美好過於依戀,欲用懷念的方式來紀念逝去的青春,這也許不是時間相阻與空間相隔帶來的隔膜,只是應對問題時的心理反應罷了。

時間是把殺豬刀——語粗理不粗,很多人因為不想見了,變得陌生了,少了聯繫,越來越遠。不是否定真摯純真的友誼,只是確實需要聯繫來維持、用相見來維繫,哪怕是一條簡訊的溫度。不聯繫的朋友無非是你們的生活軌跡發生變化,分道揚鑣的軌道,駛向不同的方向。這是我們需要面對的,這也是我們需要經營的,慘澹不是我們的所想,紅火也不是我們的目標,只是日常經營與維繫即可,淡如水,卻有絲絲甜味兒。

你說懷念不如相見,相見的親近著實吸引人,相見的感動確實可以積澱青春記憶,相見的變化確實可以解除長期的神秘世界……

他說相見不如懷念,懷念的照片著實觸動人,懷念的朦朧確實可以保存昨日印象,懷念的溫度確實可以融化冰封的兩級深雪……

相見,何必依戀;懷念,何必躲避。既然有了見的衝動何須理會那些陳雜,這些社會的存在反應的是社會以及個人的精神狀態,然而,你我本可以簡單應之——就是純粹的相見,就是看看你我熟悉的容顏音貌,就是說說當年傻裡傻氣的往事。選擇懷念,雖然方式委婉,卻心意猶在——只是現代人有時過於敏感,有時過於麻木了。

相見的不一定沒有朦朧美,懷念的不一定總有質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