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奧地利擁吻天堂小鎮

當我們在哈爾施塔特下車與小鎮隔湖相望的時候,映入眼帘的美景更是足以令呼吸停止。再怎么有想像力,也想不到世界上竟有這般美到極致的地方!上帝是多么偏心啊!

從維也納出發遊覽奧地利小鎮,最理想的路線,是坐遊船沿多瑙河水流而下,這樣就不會錯過世界文化遺產瓦豪河谷。瓦豪河谷在克雷姆斯和梅爾克之間,總計35公里。沿多瑙河順流而下,兩岸風景如畫,自然的造化和巧奪天工的古堡建築,使這段河流美不勝收。

最早認識多瑙河是在反映二戰的電影中。文革中文化生活貧乏至極,所有的名家名作都被封殺,所有的故事片都被禁映,唯獨“同志加兄弟”阿爾巴尼亞的故事片可以上映,這無異於貧瘠生活中的盛宴。從影片《多瑙河之波》里認識的多瑙河當然不是這段世界文化遺產瓦豪河谷,而影片反映的阿爾巴尼亞游擊隊對入侵者的抵抗也充滿了戰爭的血腥和殺戮,可嚴重“貧血”的我還是在選擇性的記憶中保留著對多瑙河美好的遐想和期盼。今天,當我坐在遊船上沿著多瑙河漂流,盡情閱覽河岸的美景時,我感覺走進了自己編織的一個美麗夢境——古色古香的城堡、洋蔥頂的教堂、峭壁上的叢林、鬱鬱蔥蔥的葡萄園、美麗的山丘……

船尾的甲板上人頭攢動,手握各種“長槍短炮”的遊人爭相占據著最好的拍攝位置。我用微單拍了幾張之後,發現成像和實景相差太遠了。我乾脆放棄拍攝,找一個空位坐了下來。我的身邊是兩位白髮的歐洲老人,他們就這么靜靜地坐著把目光投向遠方,當我們的眼光相遇時,總是心照不宣地給對方一個微笑,一種友善傳遞出來的美好便沁入心脾。清風拂面、雲團在藍天中恣意地變換著形態,一會像大海中的浪花,一會又排列成海岸線上的小島。我仔細地觀察多瑙河的水,試圖印證施特勞斯《藍色多瑙河》那種深邃的藍,可顯然,對一條流動的大河來說,那是很難出現的奇觀,音樂家的想像力和表現力完全出自對這條母親河的熱愛。多瑙河沿岸的色彩太豐富了,墨綠色的葡萄園,橙紅色、深灰色、白色的城堡,還有那些和城堡交相輝映的老樹倒映在河中,又被行駛的船隻攪成碎片,粼粼波光中折射出來的色彩,自然不可能是想像中的藍。也許當多瑙河沉靜下來,當人為的喧囂不再驚擾她,當天空萬里無雲變成一片湛藍,多瑙河就會顯現出她那醉人的藍。

1小時40分鐘後,船在克雷姆斯靠岸,下船後遊覽的第一個小鎮是梅爾克。

遊覽梅爾克一般都會先到梅爾克修道院。這座有著超過92024年歷史的建築,被稱為奧地利巴洛克建築的經典,其鮮黃的外表,大理石的門廳、陽台、獨一無二的圖書館和華美的教堂,無一不讓人驚嘆!修道院門口有一個很大的斜坡,沿石階而下,就到了梅爾克小鎮的中心地帶。

和華麗的修道院相比,我更喜歡小鎮的娟秀和明麗。這座安靜的小鎮幾乎見不到人,午後的陽光照耀著一幢幢色彩各異的兩層小樓,每一扇窗戶都有美麗的鮮花裝點,最愛那些小小的禮品店,小店少有超過30平米的空間,不僅櫥窗布置得雅致迷人,而且小店中的每一個角落都顯現著主人的藝術水準。玻璃花瓶、油畫、瓷器、手工織物等工藝品漂亮而精緻,沒有兩件是相同的,讓我無從選擇。

有一家店門口擺放著一個木器,木器內放置色彩繽紛的瓜果,以為是裝飾品,走近一看,才知道這是真正的瓜果。小鎮最熱鬧的“商業街”上幾乎看不到人,安靜得能聽見自己的呼吸,前後不到10分鐘就走到了盡頭。回頭在一家咖啡店的露天座椅上靜靜享用了一杯咖啡之後仍覺得意猶未盡,又點了一份冰淇淋。臨街那些開滿鮮花的窗子被洋洋灑灑的陽光照得折射出一道道彩色的光圈,對面山上那檸檬黃的梅爾克修道院在湛藍色的天空下更加明艷,陽光和煦,清風送爽,冰淇淋的清冽感從口腔滑進胃裡,帶給我一種從未有過的愜意。

到達威爾斯小鎮時已近黃昏。

酒店很棒,我卻無意享受酒店所提供的超值享受,急急地往小鎮去。天還不算晚,小鎮上所有的商店卻都關門了。幸虧沒有購物需求,否則多少要留下遺憾。

走過一些歐洲城鎮後就知道,國家法律對工作時間有著嚴格的規定。如果想在午餐時間和晚上6點以後逛商店,那一定會吃閉門羹的,加上周末全天休息,難怪所有旅行團都要在行程中安排專門時間購物。簡單地理解,工作對於歐洲人來說,僅僅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不是那么重要。百姓衣食無憂,人們也才有情致去追求音樂藝術,為人類貢獻出這么多的文化瑰寶。

儘管商店都關了門,但所有臨街商店都開著燈,透過櫥窗,店裡的商品一目了然。這也是法律的規定,商家的電費由政府埋單,這使得整座城市燈火輝煌,如白晝一般。

對於習慣逛店的人來說,關門並不影響他/她對商品的欣賞和挑選,看中的商品可以在商店開門的時候來買,同時也是治安的需要。在一個亮堂的城市裡,犯罪最起碼不那么方便。這真是一項多贏的措施。而對我們遠道而來的遊客來說,即使在晚上,也能看到這座城市的面貌,這就夠了。

游奧地利小鎮,需要一個精確的攻略。就如同彈奏一首樂曲要掌握好輕重緩急一樣,否則就難免顧此失彼。和我們即將要去的哈爾施塔特小鎮相比,無論是梅爾克的白天還是威爾斯的夜晚,都只能算是一部樂曲的序曲。

一早從威爾斯小鎮出發,飽覽了一路的人間仙境。我們至少經過了四座大的湖泊。藍天下,綠蔭懷抱中的湖泊清澈透亮,淡藍色的霧靄如同一件輕薄羽衣罩在她身上,平添了一份優雅與神秘。湖邊的房子錯落有致,和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如童話一般。而當我們在哈爾施塔特下車與小鎮隔湖相望的時候,映入眼帘的美景更是足以令呼吸停止。再怎么有想像力,也想不到世界上竟有這般美到極致的地方!上帝是多么偏心啊!

在高山峽谷之中,哈爾施塔特湖像一條寬闊的綠色綢帶。晨霧還沒有散盡,陽光穿過淡藍色的霧靄灑在湖面上,泛出粼粼波光。遠處的三兩條小船如幾朵飄落的花瓣不經意地點綴著靜謐的湖,使它更加如夢如幻。整座小鎮依山伴水,由於多數建築都採用木頭做材料,使這些木屋與中國江南民居有些相似。鱗次櫛比的木屋被各色鮮花和綠色植物裝點得田園味十足,為了區別於別家,每家每戶都在屋形、色彩上表現自己的風格;因為處於湖邊,每戶人家都在臨岸的水中建有木船屋,專門停靠自家小木船或遊艇,作為交通工具。路邊的小屋都很精緻,從蕾絲窗簾拉開的縫隙中,總會看到潔淨的窗台和插在花瓶中的鮮花。臨街的房子家家的木門都打開著,裡面展示並出售他們自製的各種手工藝品:麻線編的裝飾品、木雕藝術品、玻璃和陶製器皿、木質的動物卡通掛件,有的現代感十足,有的卻很復古。走在狹長的小鎮上,不時會被各種形狀的木頭路標所吸引。儘管路標上的德語一個也看不懂,但這一點也不影響我的審美興趣。一家旅館在附近的牆上掛著一個男人在床上呼呼大睡的木牌作為路標;一家飯店索性在外牆裝飾著木頭做的魚頭,告訴遊人千萬別錯過美味;而土耳其烤肉店直接就把一塊巨大的砧板掛在了店前作為招牌。通往湖邊的小道邊每家每戶門口都堆著劈好的木條,這些手工劈開的木條從地上累至屋頂,整齊而又質感,如一件件藝術作品一般……走到小鎮的盡頭,我們用了一個多小時,如果不是貪戀美景沉迷於拍照,估計不到20分鐘就能把小鎮轉個遍。往回走的時候想起朋友說過的那個小墓地,我們看不懂路標,也不指望有人引路。小鎮一步一景,每一個角落都在吸引我們的眼球,因而就算胡闖亂撞也不會錯過好景。

於是,我們沿上山的台階往上走,沒想到轉了兩個彎就找到了。這真是一塊我見過的墓地中最小的也是最精緻的墓地了,估計也就20來平方米。每一個小小的墓碑都堪稱一件藝術品,鮮花環抱中有雕塑、鐵藝、繪畫,儘管每一塊墓地都緊緊連在一起,但不同顏色的鮮花會讓你把它們區分開來。而這些色澤和形狀都不同的鮮花,搭配在一起卻是那么協調雅致。歐洲人似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藝術感覺,他們的審美水準和藝術靈感已經融進了血液中,甚至存在於他們的遺傳基因里。站在這個藝術花園裡,我第一次感覺到,死亡不再可怕。出於對死者的敬畏,我們沒有拍下這片墓地的照片,但它永遠地留在了我們的記憶里。

為了留下這個天堂小鎮的更多記憶,我決定去小店買幾件紀念品。在琳琅滿目的工藝品中,我一眼就看中了那些裝著的食鹽的玻璃瓶,這些有著手繪圖案的瓶子大小不一,造型非常藝術。哈爾施特塔身處鹽礦發源地,整個薩爾茨堡地區早在公元前82024年就出現人類活動,而鹽礦的開採使這一地區迅速地繁榮起來。哈爾施塔特自公元前第二個世紀開始發跡,繁榮至20世紀中葉,富裕的景象體現在了優美的建築上。儘管一直以來,當地都依賴鹽礦維持經濟活動,但周圍動人的湖泊山川並沒有因此遭到破壞,薩爾茨卡默古特成為人類與大自然互惠且和平共處的典範。

這個被稱為天堂小鎮的奧地利小鎮,是我的夢幻之地。邂逅這樣美妙的景致,會讓一個平庸的人變成詩人、藝術家。